算是偶然间的想起吧,一个小学时的选择题。走100米要2( )。1秒 2分 3小时。答案无疑是分。但对于当时的我一个刚刚学会两位数加法的小学生来讲,100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何况当时心中也没有1米有多长的概念。所以当时我选择了小时。父亲在检查作业时笑着对我说:“100米也就是咱家到村委会的距离,2分钟都用不了。”直到现在,偶然朋友问我离上班的地方有多远。我都会在心里算一下大概有几个家到村委会的距离。
在走南闯北的日子里,也经常有人问我家有多远,开始还根据坐火车的时间推算出来的距离来回答,对方也根据我的回答,推算要坐多久的火车。后来就干脆以时间来代替距离来回答了。
《红楼梦》是我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了。但之后看《三国演义》时也着实让我艰难了一把。也中途搁置了几次。我是强迫自己看完的。虽然《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可比性。但我也总会以《红楼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像流水账一样的叙事,依附历史又在扭曲历史。这是我先看《红楼梦》再看《三国演义》后的体会。可我的很多朋友先看的《三国演义》,说《红楼梦》简直没法看,一点意思也没有。也许读书的次序也会对个人对书的看发有影响吧。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推算距离的标尺。也有对人、对事、对物的标尺。人们用自己的标尺衡量着自己和别人、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但这些标尺并不像推算距离的标尺一样,可以统一或互相转换。因为这些标尺并没有统一的外在标准。所以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标尺为标准来看待所有的人、事、物。而每个人的标尺的形成也都是受各种外在标准的搀杂。如父亲、偶像、朋友、亲人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人与人的性格差异。
-全文完-
▷ 进入乔弓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