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为余秋雨辩白☆断翼♀天使☆

发表于-2007年12月15日 清晨7:39评论-1条

当代中国有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即学界与舆论界习惯于对某些特定的文化精英进行集中和乏理性的批评.对于余秋雨先生,无论是对其曾经的作为,还是对其担任央视某项文化活动平为时的吹毛求疵,或是对其荣登“作家富人榜”的揶揄,余秋雨先射干的言说总会招来逆反的声音.这固然体现了中国社会言论空间的多元和反权威的个性解放,但也蕴涵着一种从众炒作的非建设性偏激性言论。。。。。。

——题记

余秋雨先生虽退出文坛已有些时日,但是相信其无法为世人所淡忘——从读者方面来说难忘其著作与其文笔;而对于某些盗版商和那些或与盗版商狼狈为奸或为虎作伥的人来说更是无法将其淡忘。因此,在余先生退出文坛多时的今天,各大报纸和网络上仍然是硝烟为散,而一旦在公众场合提到余秋雨先生也会有照例的嘘声一片。

对于余先生的著作读的比较少,仅仅大略读了他的《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而已。但对于其文风的或凄迷伤感,或冷峻厚重,或文词丰美实在是佩服不已。因此,看到网络和报纸上的那些自以为是的批判之时,不禁写了此文,以表余心。

曾经有人在文章批判余先生∶“余文中的有些地方到底是半真半假的抒情还是有意无意的媚俗,或者是另有其他目的?以其名篇《道士塔》为例,对王道士又是‘滴血’又是‘下跪’又是‘哭泣’、‘恳求’、又是‘我的脑中依然是一片惨白’,这实在是太做作了。”笔者以为,作为一个文人,作为一个学者,余先生对于文化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当作者身临道士塔,到了文化被毁的遗址的时候,其心情可想而知,文人以文化为母,在看到自己的母亲被羞辱留下的伤疤时你还能不准他哭泣么?就像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在到了圆明园遗址时想必也会大有感慨吧,笔者想问批判者一声,您看到自己的母亲被羞辱时会无动于衷么?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只能说你是冷血动物,或者你根本就是畜牲。

两会期间,有人曾提出设立一个“国家阅读日”,余先生对此持反对态度,他的理由是∶“已经有一个“国际阅读日”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在信息泛滥的今天阅读早已经不是一种欠缺,与旧时代文化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此番言论立刻引来了媒体一边倒的排斥,有人曾这样说道∶“顺着大师的思路继续往下走——既然阅读更多的是浪费生命,那么是否我们就不再需要阅读了呢?余秋雨大师的此番话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是针对设立“国家阅读日”引发的争论,又提出了该不该阅读的问题。无论争论者对“国家阅读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所讨论的都只不过是需不需要那样一个特定的名号,一个人任何时候都需要多看看书如果阅读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岂不就是典型的浪费学生的生命了?活到老学到老,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就不可能离开书本,没有了阅读这个看的过程,文化知识又如何掌握?余的阅读浪费生命并将阅读称之为灾难之说真可谓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像“国家阅读日”这样的法定节日未必能够奏效,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就像中国的教育,每年有500万大学生毕业,可是能真正的找到工作的又有多少呢?这只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展示自己繁荣文化的虚假形式罢了。秋雨先生所诠释的“文化见识”重要的是靠考察“、游历、体验、创造”这难道不是真知灼见么?如果不信的话那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那部《文化苦旅》就是余先生有利大将南北考察塞外沙原和体验历史文化失控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美文。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么?鲁迅先生亦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再如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界这一部活书”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绝非巧合,乃是指正的一条客观真理,即理论和时间的关系,是知行统一的哲学命题。这靠浅尝辄止的阅读是无法实现的,而至于余先生所说的那阅读“灾难论”笔者认为许是对网络时代信息污染的条件反射——沉溺于阅读将会引人进入脱离现实的虚空世界而破坏人与自然知行合一的和谐关系。正如闻名全球的意大利作家、学者艾柯所言∶“因特网使一些人完全成为信息的受害者。”美国著名文学家莱斯.菲德勒也在其著作《越过边界——天平鸿沟∶后现代主义》中提出,经典文学已经终结,当代的西方文学实际上是通俗文学,他认为所谓的“通俗”——无不利用童话、新闻报告甚至色情小说的因素和手法。也就是说,现代化的生活快节奏使得经典被尘封,阅读费力费时而且不合时宜;而现代通俗之作却又异化为快餐文化的东西,固然“美味”却未必营养,恰如卖当劳或肯德鸡一般,所以,阅读的确有其负面甚至灾难性的倾向。由是而言,余先生将阅读视为“灾难”是对信息时代阅读垃圾干扰的理性反思。

需要说明的是,余先生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学者,他怎么会悖论到无端的否认阅读呢?他否认的只是有害和形式主义生吞活剥的阅读而已.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文学课程设计中对余先生的《文化苦旅》的评价是中肯的“任何学术研究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意识形态,成为参与当下的社会时间、真正能在广阔的显示层面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动力,必将是死的学问,或成为突然消耗主体智慧的学术游戏.”可见,余先生其实是将阅读、体验和启蒙三位一体化了,是一种文学化的超越。而人们抓住其一点而予以表象的抨击,实在是偏离准星的幼稚行为。

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央视演播现场,余先生担任了综合素质评委,因为在现场点评过程中提及“仁者乐山”一词,并把“乐”字读成了乐,有人指出 应该读“yāo”。其实这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起码说明现场的观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余先生听到了把读音纠正过来也就是了。其实读错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而且余先生也并未读错,只不过是古今发音的不同而已,就像“叶公好龙”现在已经没有人读“sè”而“垃圾”在现在也没有人读“lè sè”,香港人和台湾人读“lè sè”恐怕还会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呢.现在还有一个经常被我们用到的词“曝光”大家只读“baò guāng”除了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秧伟林例外,读pù guāng”.我想以后的字典恐怕会标“baò guāng”,尽管是错误的。

但是,由此笔者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只是一个发音的问题,别说余先生没有读错,就算是读错了为何仅仅一个发音的错误几要引起人们用“炮”来“轰”?余先生为什么动不动就会遭到别人的批评?有网民指出乃是余先生的不谦虚所致.其实余先生起码在理智上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一个著名的学者两这点普通的道理都不懂,那是不可想象的.我曾在凤凰卫视的一个广告里看到了用先生的一个镜头,他说∶“在文化面前,谁也不能当老师.”当然何止是文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我们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不过是九牛一毛,人类个体就更加可怜了.如果有人说他已经穷尽了全部真理,那么他一定是个大骗子.我们可以说∶在学问面前,谁也不能当老师.然而,在众多的网站上有很多文章和帖子,其文字真是气吞山河,好象真理全在他一个人手中,有些人一看到不同意见就立刻发怒,用词不是老师训学生,而是老子训儿子.如果触犯了他的既得利益他会扑上来咬你一口.所以,我认为,那些批判余先生不谦虚的人们是否自己也该反省一下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断翼♀天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不跟一般人计较,总有素质低下之动物。

文章评论共[1]个
贵州诗人-评论

只有懂艺术的人才知道什么是艺术。at:2007年12月16日 清晨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