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3日报道,今年42岁的邵建波从1984年开始,就热心于做公益事业。当时他只有19岁,在南京建筑学校上学,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学生。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带饥色,瘦骨嶙峋,向过往行人乞讨,便毫不犹豫地送了两元钱给他。后来邵建波经常从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资助他,又请自己的父母教他做生意。这个男孩很快掌握了谋生的手段,摆脱了“马路天使”的困境,后来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至此以后,邵建波的爱心一发而不可收,帮助的对象有残疾人、盲人、失学儿童,也有下岗职工。从1994年到现在,邵建波共捐款物合计300多万元,这还仅仅是根据捐款证书上的数目和部分受助者所说的数目相加得出来的数字,至于到底捐了多少钱,连邵建波自己也说不清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今年才42岁的邵建波热心公益事业已经有23年的时间,他之所以要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是他感恩社会,报答社会的具体体现。他对社会报恩的动力,来自于他曾经被一位解放军从奔驰的大卡车下救出来。而救他的解放军没有张扬,没有留名,这成了他报恩社会的动力,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恩人一直没找到,我就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恩,去回报社会。”
说得多好啊,受人滴恩,当涌泉相报。邵建波把他人对他的救命之恩当作回报社会的动力,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去感恩,去回报社会。这样的感恩是一种独特的方式,是一种让人感动、让人称赞的感恩方式。事实上,我们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在成功之前,除了自己的艰苦奋斗、刻苦拼搏,也曾或多或少地得到过社会或他人的帮助。可是,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富了之后全然忘记了社会的滋润,忘记了他人的资助。心中从未想过自己怎样去感恩,去回报。这样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那些弱势群体更可怜、更需要帮助。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象邵建波这样知恩回报、勇于承担责任的有识之士,我们的社会则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提起慈善事业,我们有的人却往往不以为然,不想、不愿在慈善事业上捐款。有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捐800美元,慈善捐款占gdp2%以上。在中国过去的10年里,每个国民的慈善捐款是1·7美元,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仅捐一元钱……
令人可喜的是,在邵建波的带动下,20多年来,已有40多名企业老总加入到了慈善爱心公益事业的行列中来,慈善正成为我们多数企业老总的习惯。
让慈善成为习惯,这是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提出的要求。愿我们那些先富起来的老总们能率先行动起来,用你们的赤诚之心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让我们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人人生活美好、个个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全文完-
▷ 进入寻求梦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