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李清照是在中学时代,因为读她的《如梦令》便知道了一个清新隽永的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代的词人是那样的天真活泼,尽情的展示着她的率真和秉性,让欣赏她词的骚人为之喜悦涌上心头。再读她的《如梦令》便知道了一个细腻柔情的李清照。“昨夜雨初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快出阁的李清照是那样的惜花惜春,残酒未醒就急于问卷帘的夫婿雨打风吹花落否。而知她心的夫婿赵明诚道海棠依旧人面依旧,然心有淡淡忧愁的词人却喃喃道花容失色而绿叶犹肥吧!多愁善感的词人和关怀备至的夫婿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伉俪啊!
浅识的我误认为词人这一生应是无忧无虑的,她的生活应是和谐美满的,虽不居于世外桃源而过的却是桃源般的生活。可我再深一步探索她时却发现居闺阁的词人有着鲜为人知的惨淡经历,其内心有着千般的愁虑。元佑党争、章台武陵、至爱伤势、金石弃焚、遭遇歹人……这是怎样的人生,这是怎样的煎熬,我们的女词人又是忍受了何种的苦难呢?让我娓娓道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清照。
所谓“元佑党争”是在宋元佑年间词人之父李格非因为朝廷的党争而被列入元佑党人碑的,再而朝廷下诏:元佑党人不得留京,谴回原籍。元佑党人不得与宗室通婚。无奈,我们的女词人离开了居住数载的汴京,离开了心爱的夫君赵明诚回到了山东明水,又住进了熟悉的闺房。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了,再也找不到一个烂漫无瑕的姑娘了,只有一位时时关心朝政关心父夫的揪心的妇人了;再也寻觅不到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李清照了,只能读到一个“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留下一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妇了。大明湖畔杨柳依旭日融融,可惜词人已无心游览了;明水湖中千荷影动芙蓉楚楚香飘十里,可惜已无兰舟轻往与花争艳的词人了。幸而这种生活只持续了数个春秋,随着赵明诚的归来,词人结束了这种两地相思鸿雁传书的日子,生活重归宁静。
随着赵明诚被起用,夫妻二人夜披金石日出郊游的日子结束了。赵明诚知莱州,清照欲往可夫君不让,词人感伤地写道:“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终于“悔教夫婿觅封侯”。可令词人断肠的不仅仅是赵明诚赴任不肯载她同去,而且他游了章台做了个武陵人,终日流恋于秦楼楚馆不肯归家,只留下了一个苦苦等待又坚韧的李清照。词人只能寄情于词诗,为自己写“长门赋”:“明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终究忍不住独赴莱州了,可到了莱州还不是被冷落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何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终日驻足在破败的小屋内,与子虚乌有为伴,何其凄冷,再者自己被疏无嗣不能与稚子为伴。连一个可以寄托念想的人都没有了,这是在我们脑海中甜蜜幸福的李清照吗?
转眼到了建康之变的第三年了,知金陵的赵明诚因“缒城宵遁”而被罢官停职。这对寄厚望于夫的李清照来说是何等悲凄之事。是金陵的秦淮风月使他懦弱胆怯吗?是他寄情与烟花楚地而迷失了忠义吗?词人愈思愈哀,自己无嗣的苦楚又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因为伤心往事因为现实困境让豪情的词人在古迹繁多的金陵城也没心思游览了。人愈是遭受挫折,困难和苦难愈是接踵而来。重新做官的赵明诚知湖州时病重,一封家书又牵动了李清照那颗惴惴不安的心。其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担……病苫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终究,赵明诚还是走了,只留下了一句遗嘱:“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人生的悲苦果真是接连不断的吗?为什么上天对一个柔弱女子这样的不公平,独身无嗣、中年丧夫,还承担了一个天大的责任——照看十间文物。苍天啊!为什么你不开辟一个清幽的天地让饱受苦难的流浪者去躲避、去逃逸呢?
从大流逃离到江南的李清照只带走了十五车文物,其余留在山东老家的文物已遭兵燹话为灰烬了。满怀悲伤、满怀怒火的李清照带着浑身的伤在江南流浪着,可不久又发生了“玉壶颁金”之事,她被人诬告为通金叛国。李清照无奈,一直紧紧追随着高宗逃逸,希望有朝一日能御前辩明还自己一个清白。可十五车的文物终于在奔波中流离失散了,只存留了一小部分。然而正是这一小部分文物让她再次遭受痛苦,不仅身心被摧残且名节不保矣。此事原本记于《笤溪鱼隐从话》,说的是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在家破夫亡自己成为沦落人时,一个叫张汝舟的地痞骗婚取得了李清照。然他的真实意图是李清那些金石,清照不予旋遭毒打。终于性情刚毅的词人告发了这个混入官场的恶人并坚决与他离异,哪怕身系囹圄二年也在所不惜。声明在外的李清照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坐牢九天旋出,从此过着独处的飘零生活直至逝去。
晚年的李清照走出了家庭之痛,全力投身于爱国运动。“嫠不恤纬,唯国是爱”,她在《上枢密韩公诗》写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寄托的是她对沦陷山河的哭祭,渴望南宋朝廷一举荡平金寇收复山河。而她在《打吗赋》中写到:若乃吴江枫冷,胡山叶肥;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则是她对南宋朝局的衰微而担忧和思考。而后人夏承焘的“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则道出的是词人对家国命运的感伤。她欲似须眉那样提枪上马、沙场征战,不似朝廷中的败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知天命后的李清照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亲戚秦蟪同流合污。她好似一枝傲然迎霜的腊梅,自把清香献于人间。晚年的李清照超越了当朝的士大夫,更超越了前代的女诗人,她走向民众、走向成熟、走向伟岸,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
时代的巨变把一个女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承担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重负。她走出深深庭院,抛弃浓装淡抹,以一素面走向现实,挽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安危。其英勇气概压倒须眉,让整个朝廷整个士大夫阶层汗颜。然令人可恶的是整个士大夫阶层不思进取图谋收复中原天下大治,却和一个敢于批判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女子斤斤计较,诋毁她、侮辱她,以一个沉重的礼教去束缚她压制她。何其悲哉!一个民族,一个朝代出现一个杰出的女文人已然不易,而把家仇和国恨联结起化为一股悲壮的力量谱写出千年诗词的女文人实属罕见。东汉的蔡琰是一个,然她的《胡笳十八拍》吹奏更多的是在国乱时自己流离受辱的家仇,哪能算得上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情和壮怀呢?整整千年,整整千年才出了个声名文品俱佳的女词人,在她身后的千年或许只有“秋风秋风愁煞人”的秋瑾才能比得上吧!
-全文完-
▷ 进入落花漂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