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泽华的文章里留言而引发了一场辩论,从而萌发了我写此文的意念。
在下笔之前,我首先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农民”一词的定义,是这样的: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那么我们来看看烟雨里关于农民的话题,以及所有关于农民话题的评论,无一例外,会有很多人说:自己是农民的后代。——似乎农民或者关于农村血缘关系的牵连可以给自己套上一个光环,在这个光环之下这个人就好象显得朴实、厚重以及说话的底气也要充足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当你长时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你就不再是一个农民,充其量只是农民的亲戚。——把亲戚扯出来作甚?就如同二十年前某个农民说我的二姨的三姑父的小舅子的表叔是城里人一样可笑。你,现在是一个城里人!
做城里人有罪吗?只是因为占据了很多的社会福利而亏欠了农民吗?农民只是一种职业,而城里人不是,城里人只是一个区域民众的代名词,它有很多种职业,而不同的职业人有不同的生存环境,而有的职业者生存能力还不如农民。因为他们没有可以自给自足的土地。如果没有工作,吃饭都会成为问题。
所以在我的心中,人没有城乡之分。
记得我一个初中同学这样对我说:人分两种,聪明的和愚笨的。那时我们都生活在农村,我们的父母大多以种水稻为生,而她的父母有经济头脑,做木耳种殖。所以她家富有。我深以为然,直至今日,我仍然这样将人分类。
以泽华为例:他从农村奔到了城市,而他小时候的玩伴却没有这么好命,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单薄的土地上挣命。为什么?他们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人生的吗?排除机缘关系,(想一想,为什么要排除?笨的人,即使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可能也抓不住。)他的努力是不是多些呢?也有他比别人聪明的可能吧?在城市也一样,同是一样的身份(权且这样说),人生轨迹却绝不会相同。老天不会给人类绝对的公平,但努力的空间却不会打折。即使将农村人和城里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不努力,一样没有资格和别人比明天。真正比的,还是智力!
再举一例。也是我的朋友,一个山区出来的小伙子,身高只有一米六,中专文凭。刚开始在餐馆洗盘子,后来送报纸,再后来他进入保险行业,现在已经做到了区域经理的位置,在武汉有了两套房子一辆车。他凭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努力。如果他凭借的是政策的平均,待遇的公平,也许他现在只是平庸的人,如我。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能有几个?是的,不多。但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不是跳集体舞的地方。历史从来都是英雄的天下!弱肉强食的规律永远也不会改变。
我这样说,肯定有人说我铁石心肠,没有社会责任感。我告诉你,我所同情的是那些老弱病残,因天灾人祸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那是他们无法抗拒的灾难,是真正值得帮扶的对象。我这样教育我的子女:对于那些伸手讨要的人,得看他是否真的无力生存,那些有胳膊有腿、年轻力壮的,不要理他。因为他们还有劳动的资本。
所以我说,同情,不是一个可滥用的词语。一个时常同情他人的人,也许他正在被别人所同情着。而别人和你一样,有他自得其乐的地方。
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味地对他人抱以同情,或捐几块钱了事,能让他们从贫困中脱离出来吗?或者反而让他们更加依赖于捐助也说不定。人,最重要的,还是那六个字:自信,自立,自强。
最后套用白岩松一本书名,:痛,并快乐着。这,就是我的生活态度。
(关于此文的补充意义,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字:《何必非要上大学》。)
-全文完-
▷ 进入方格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