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学年开始很久了,关于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的报道还在时断时续。
且不论报道是否符合事实,总不至于有“纸馅包子”的翻版吧?只是其中的一些字眼,在我看来是有些扎眼,甚或扎心的。
比如:“某某为了筹集学费和父亲一起上工抬砖”之类。——是不是读了点书就不能做体力活了?体力活是低人一等,还是屈了未来大学生的高材了?还有“平日里上不起培优班”什么的。——试问当今有多少学生的父母有能力供孩子上各类培优班?培优班培出的又是怎样的人才?不上培优班就一定会落后于人吗?
只能说,这些报道中的字眼从某方面说明了一些新闻工作者思想的狭隘。
诚如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说过的,这些新闻就象幸运星一样,落在了众多贫困生中的一小部分人的身上。但人们有时候泛滥的爱心又会无节制地淹没他们,从而改变了他们先前正常的生活状态乃至心理平衡。得到的结果是好是坏,很难说。或许与人们的初衷截然相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比如:武汉的肖想莉。
爱心,给人的是一种温暖的感觉,可是没有导向,没有节制的爱心,却可能带来恶的结果。我觉得新闻,要报道的应该是那些虽然条件艰苦,却依然自强不息的人们。当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那么,最终走出困境的人们就是新闻中的“珍珠”了。比如“入学还是贫困生,未出校门变富豪,大四开着宝马谈生意”的红安学子胡启立。这些,可以给广大读者以更加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一味的报道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以获取更多人的爱心乃至眼球,那么很多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自食其力。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伸手讨要,逼急了好心人的事情,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一些。
回到贫困大学生的话题。也许是我没有上过大学的缘故(但绝不是心理变态到攻击大学教育),八十年代的青年楷模张海迪就说过“没有围墙的大学也能走出人才”的话。就象理想中的诗人,为了成为诗人而放弃尊严求人赐予温饱,这都是关于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大学就算是一种理想吧,那么理想靠什么途径来实现?首先说明的是,只要是无害他人,无害社会的理想,那么理想就象职业一样不应该有尊卑之分。也许人们都会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歧视某种职业、某种理想,可是却会在潜意识里仰视某种职业、某种理想。那么想成为诗人或作家,填饱肚子才是首要问题(是靠自己,而不是别人)。同样的道理,如果上大学成为一种不可能——因为金钱的缘故,那么也可以暂时放弃,开辟其他的途径。职高或自考,成人教育等等,成才或成名获利,都不仅仅是上大学才能得到的。举个特例——比尔`盖茨,还有什么可说的?近的就说韩寒吧,不一样的名利双收?他们只是坚持了他们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在我看来,那些因家境而难以继续学业的学子,心里依赖的,或许只是上学可以改变现状,或者读出来了可以孝敬父母什么的。这样的豪言壮语还少吗?我就有过。可是,记者们有没有更多地报道那些贫困生在受到资助之后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呢?有没有听说过贫困生因买手机而受到歧视、鄙视的?稍微爱美的受资助的女生们,到底应该怎样走过她们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扣上了“贫困”的帽子,在人前人后,心里是怎样的一块巨石?这不是一二十岁的中国孩子可以承受之重啊!
我只是站在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的角度来说这些。不是新闻工作者,也不是某一职能领导。他们该怎样考虑问题,引导问题的方向,自有他们的方法。只是,芸芸众生们,不要渴望幸运星的降临,当某个愿望无法达成,绕道为什么不可以呢?——或许,风景会更美。
-全文完-
▷ 进入方格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