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林打开笔记本,把数字又重新累加了一遍,眼睛有些潮湿,脸上露出了笑容。喃喃自语着:我做到了,我的承诺可以兑现了……
兑现这个承诺,刘凤林用了整整四十个年头。
四十年前,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动荡年代里。一个寒冷的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已经连续几天。整个太行山脉银装素裹惟余茫茫。在这银白色的人烟稀少山区,在河北通向山西交界的地方,有一小队人沿着落满白雪的盘山路,艰难的向山上跋涉。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他们共有六名,看上去都只有十五、六岁,背着捆绑整齐的行李,近一尺的大雪,淹没了他们膝盖以下部分。
他们是北京郊区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打头举着红旗的是刘凤林,紧随后面的依次是:刘光宇、晁福亮、曹铁成、周毅和李明。为了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大串联,他们举着红星中学长征先遣队的旗帜,从学校出发,徒步走了十几天,来到了太行山脉脚下。今晚的宿营地是一个叫核桃园的小山村。
一行六人,手脚并用,连溜带爬,到了天黑的时候,终于到达了核桃园村。
村里负责接待的人告诉他们:村里很穷,没有接待站,只能把他们分派到老乡家去吃饭,吃完饭后,再安排他们去住的地方。
随后,六个人便被分派到三户村民家去吃晚饭。
刘凤林和周毅被一位中年妇女领进一个破旧的小院,走进低矮、昏暗的房间。中年妇女叫刘凤林二人坐在饭桌旁,开口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北京!”刘凤林和周毅自豪地说。
“多大了?”
“十六岁!”
“这么小,出门又这么苦,你们爹娘咋放心?”中年妇女叹息着。
“我们是红卫兵战士,不怕苦!爸爸妈妈也管不了。”周毅抢着回答。
中年妇女手脚麻利地端来两大碗红薯小米粥,放到刘凤林和周毅的桌前。粥里面绝大部分是红薯和红薯秧,小米少的可怜。但由于下午趟着近一尺深的雪,翻了两个山头,刘凤林和周毅的肚子早已饿慌了,所以二人好像都没经过吞咽,很快就把两大碗红薯粥倒进了胃里。中年妇女看着他们狼吞虎咽样子,好像想起了什么,又从柴锅里拿出了两个玉米饼递给他们,刘凤林和周毅正要吃,只见两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从里屋跑了出来,眼睛直勾勾的盯住他们手中的玉米饼子。抱着中年妇女的腿央求地说:“娘!俺也要吃饼。”刘凤林和周毅见到这种情况,没有犹豫,立即把玉米饼送到了两个孩子手中。中年妇女一边打着孩子们的手,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孩子小,不懂事。”这样反倒使刘凤林和周毅心怀歉疚。
饭后,刘凤林二人向中年妇女表示了感谢,并按照规定,每人拿出两角钱和四两全国通用粮票交给中年妇女,这位中年妇女推辞了半天,才勉强收下。
刘凤林等六人吃过晚饭后,汇集在一起,被村里负责接待的人带着,来到村边的一家住宿,这家的主人是一位高个子、和蔼的老大爷。老大爷把刘凤林等六人带到院子的西厢房,打开门说:“你们就在这屋住,炕上我已经铺好了草垫子,睡在上面能暖和些。”
大家走进房内,七手八脚解开行李,铺在炕上。下午冒着大雪,马不停蹄的走了四、五个小时,大家都很疲惫,便和衣躺在炕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起了到各家吃晚饭的见闻,晁福亮还拿出了老乡给他的几个晒干了的柿子,分给大家吃。尽管屋内很冷,但由于大家都刚喝完了红薯小米粥,六个人又都挤在一个小炕上,也不觉得很冷。
聊了一会儿,房东老大爷推门进来,端进一个装满炭火的瓦盆,对刘凤林等人说:“我看你们的棉鞋、棉裤都湿了,给你们烧盆炭火,来,都烤一烤。”几个人低头一看,这才发现每个人的棉鞋和膝盖以下的棉裤都湿透了,忙齐声说:“谢谢老大爷!”
房东老大爷走后,大家便脱下棉鞋、棉裤,围着火盆烤了起来,屋里暖和了,心也暖和了……
一觉醒来,刘凤林看到外面的大雪已经停止了,瓦盆里的炭火早已熄灭,屋内的确感觉非常寒冷。刘凤林把大家叫醒,穿好衣服,打好背包,准备辞别房东老大爷,向河北与山西的交界旧关出发。
这时,小个子刘光宇向大家提议说:“咱们是红卫兵战士,要向解放军一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昨晚房东老大爷用自家的木柴,给咱们烧了火盆,让咱们烤鞋、烤棉裤、取暖,咱们出点木柴钱,怎么样?”
大家听后,一致赞成刘光宇的提议,商量了一下,每人凑了一角钱。刘光宇仿效解放军的做法,写了一个留言条:房东大爷您好!昨晚您用炭火给我们烤火、取暖,我们非常感谢您,但我们是红卫兵战士,要向解放军学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给您留下六角,作为炭火钱,请您收下。留言条的落款是:北京的六名红卫兵。刘凤林将六角钱包好后,放在了炕上的草垫下面。
随后,刘凤林等六人辞谢了房东老大爷,打起背包,举起红旗,踏着积雪,向村外走去。
大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喊:“学生们,等一等!……”
大家止住脚步,回头一看,原来是房东老大爷,只见他气喘吁吁,寒冷的天,脸上却流着汗。他右手举着纸包,对刘凤林等人说:“孩子们,这六角钱,我不能收!我决不能收你们的钱!”
“老大爷,这六角钱是我们对您照顾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再说,向解放军学习,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坚决不能收!”房东老大爷倔强的把钱塞到刘凤林的手里,转身大步向村里走去。
刘凤林等六人看着渐渐远去的房东老大爷,心里非常感动。
这时,曹铁成动情地说:“回去后,我要把一个月的生活费六元钱,全部捐献给核桃园村。”
“参加工作后,我要把三个月的工资六十元,捐献给核桃园村。”周毅抢着说。
“我要把结……结婚买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的六百元钱,都……都献给核桃园。”晁福亮结结巴巴地说。
“哈哈!刚十六岁就想结婚娶媳妇,真不嫌寒碜……”大家一同哄笑起来。
“我要给核桃园捐六千元,让村里建一所红卫兵接待站。”刘光宇郑重其事地说。
“我今后给核桃园村捐献六万元!”李明大声说道。
“一辈子你不吃不喝,也攒不了六万元!别吹牛了。”大家又一次哄笑起来。
忽然半天没说话的刘凤林对大家说:“我一定要给核桃园的老乡捐献六十万元!”
大家一听,先是一愣,随后便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刘凤林,你没病吧。简直是痴人说梦!”
“弥天大谎,胡说八道!”
“六十万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你能做到吗?”周毅向刘凤林问道。
“现在是天文数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就可能不是天文数字了。我想我能够做到!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刘凤林对着大家大声说道。
随后大家一起冲着一望无边的大雪,冲着天空大声喊道:“我们大家都能做到!”
大家欢笑着,跳跃着,踏着积雪,向着下一个目标奔去……
刘凤林拨通了李明的电话:“你好吗,老同学!你还记得咱们串联到延安途中,在核桃园村的事情吗?”
“当然记得!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每次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清楚地很,心里热乎乎的呢。”李明在电话里回答道。
“你还记得咱们六个人,承诺给核桃园捐款的事吗?”刘凤林又接着问。
“记得,咱们当时只是随口说说而已,谁还能当真?”
“男子汉说话就该算话,一诺千金。我承诺的捐款六十万元,我已经准备好了,你看能否把六个老同学聚在一起,咱们商量一下给核桃园村捐款的事。”
“你不会是开玩笑吧!”李明听后一惊,心想:虽说这十多年来,刘凤林除了在精密机械厂产品开发部,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外,还承包了机械厂的服务公司,并且经常利用业余和节假日的时间,到乡镇企业做技术指导或承揽工程设计项目。虽然是挣了点钱,也就小康。想要凑上六十万也并非易事。
难怪他家里人总埋怨,说他抠门,只知道攒钱,十年前,厂里效益好的时候,曾经分他一套大两居室,但要他出资六万元,他愣是没要。为此媳妇跟他大吵了一架后,带着孩子离开了他。直到现在刘凤林还住着工厂二十年前分的一居室旧楼房。原来他苦吃把业就是为了兑现少年时的承诺。
李明想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为了小时候一句戏言,你值当的嘛,落得现在妻离子散的下场。”
“怎么是戏言呢?我们当时可都对天盟誓了。”刘凤林口气坚决。
李明沉思了一会儿,便对着电话说:“人,我负责召集,但六十万元的捐款我来出,我办的电气工程公司,不瞒你说,每年的利润最少也有二百万元,你的六十万元,留着换套新楼房吧,把媳妇儿子接回来吧,过几天舒服日子。”
“不行!六十万捐款我一定出,你只要出承诺的六万元就可以了。今后我有困难,会找你的。”
李明知道刘凤林的脾气,也知道拗不过他,便答应通知其他四人。
周日,六位当年徒步进行大串联风华正茂的红卫兵,现年均已五十六岁两鬓斑白的老同学,酒桌上是推杯换盏抚今追昔。回忆当年徒步串联;回忆寒冬里跋涉的那个大雪天;回忆在核桃园那顿晚饭;回忆房东老大爷那盆炭火;也回忆起在雪地里他们对天大声呼喊的誓言;均是感慨万千。
曹铁成依旧动情地说:“六元钱,现在连吃一碗面条儿都不够。一个月的生活费,真是笑话。”
“现在北京市最低生活保证金都涨到六百多了,即使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每月也开个一两千。”周毅又抢着说。
“我儿子五年前结……结婚,光办酒席就……就用了一万多。”晁福亮仍是结结巴巴。
“哈哈!你娶媳妇儿的六百元呢……”大家一同哄笑起来。
“我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六千元我还是拿得起的。”刘光宇总是郑重其事。
“这是我捐献的六万元!”李明扔出一张存折。
“六万元!对你来讲简直是九牛一毛。”大家哄笑着。
“你们要是同意,我倒愿意都由我全额支付!”李明大声说道。
“谁让你出啊,你倒是想得美。”还是七嘴八舌的。
在刘凤林的提议下,六个老同学按照当年的承诺,凑足了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元。
最后,刘凤林拿出一个精美的小木匣,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来,里面是当年房东老大爷退回的六角钱和那张字条。保存了四十年,纸上的字早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面对那六张早已停止使用,失去了经济价值的一角纸币,六个人情不自禁热泪纵横。为了他们懵懂的岁月、青春的烙印、生命的足迹……
-全文完-
▷ 进入远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