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诸葛亮的学识,称为高级教授不算为过。诸葛亮教授平生只带了一个学生----姜维。诸葛亮教授对姜维同学,在一对一的教育下,可以说尽授平生所学,姜维同学得到了诸葛亮教授的真传,至少也算是个大学本科生了吧。然,历史到今天,人们谈到《三国》的诸葛亮时,津津乐道,可那姜维呢?恐怕不熟《三国》之人,尚不知姜维何许人也。
是因为诸葛亮教授授艺有所保留,还是因为姜维同学学艺不够用功?显然都不是。姜维虽然生不逢时,但是与他没有审时度势,把握不了大局,看不清方向,找不到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识人材,设计收复姜维,收下这个爱徒后,把平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亲授姜维,而姜维学到了什么呢?姜维学到的不过是一些兵法,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不过是诸葛亮才学的皮毛,而诸葛亮真正才华何止兵法呢?诸葛亮对大局的认识,对君臣的心理,对国力的掌握,总之,对天下形势,对人财物的实际状况有着清晰明确的判断,这种判断力,经过长年实践而形成。哲学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姜维学到这些课外知识了吗?
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老师必需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以这句话来看,诸葛亮教授倒出了肚内一桶水,而姜维同学只吸收了一碗水。余下的那些,要靠姜维同学的悟性,在长年实践中,慢慢吸收的。
诸葛亮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死后,诸葛亮以相父名义统揽大权,对人财物一手控制,且认清大局,审天下形势,出祁山以功为守,诸葛亮死后,本是诸葛亮跟班的姜维,直接接替诸葛亮岗位,名不正,言不顺,君不信,臣不服。姜维此刻本应以退为进,可他仍孤意北伐,把自己陷入了政治黑洞,且越陷越深,虽忠心不二,可最终的结果呢?与其说诸葛亮是懂得控制大局的老江湖,不如说姜维是刚进江湖的小年青。姜维虽占用了诸葛亮留下的帅位资源,可每次北伐调动一兵一卒、一款一物都十分困难,打仗虽是把好手,可打胜仗的各大因素姜维根本就不具备,9次北伐,次次败北,加快了蜀国破国的速度,可怜姜维在后主打出白旗,还仍求复辟,诈降不成,自杀后惨被剖腹。
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低的不愿意干,高的别人不愿意接收,奔波多年,浪费青春,一事无成,令人惋惜!
观很多的大学生,拿到本本后(毕业证),总想着直奔目标,干出一翻大事业,总认为自己读书多年,积累的知识已足够应付一切问题,就业的起步,就应该高职位,高工资。然而这样的想法被现实的冷酷摧残,伤了自尊,找不到自我。
97年,单位分来一个大学生,按照惯例,下放至基层锻炼,每天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数日,开始对领导的安排十分不满,认为我是一个大学生,乃做大事之人,怎能天天在接待室和普通群众婆婆妈妈,痛苦的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怀疑,不久后自动离职,去向不明。
毕业证,只是对一个人的书本知识进行了肯定,这些书本知识最多为知识量的一碗水,在这碗水之外,还有社会知识等一大桶水需要经过实践方可慢慢吸收。一碗水知识量的能力,没有具备向社会叫板的条件,叫板的资本,是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大学生,有了书本知识,只是就业的一项优势。反观其他选择就业的人,难道就没有自己的优势了吗?一句话说到底,大学生就业,如何把书本知识的优势,化为就业成功的胜势,这才是上上策。化优势为胜势,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重要。大学生毕业后,已走完了学生生涯的路程,就业,是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不能扛着“我是大学生”的晃子,把自己升到半山腰,对社会提出高要求,满足就业起步的条件。
观姜维的人生,告诉了我们:高处不胜寒,不站高处哪知寒?姜维同学就业起步很高,可正因为高,所以留给他上升的空间已很小很小,一生处在寒冷的云层,才会坎坷一生!
爬山是一步一步往上才能登高,每座山的阶梯都有固定的格数,从山下第一个台阶起步,终点虽然很远,可留给你展现人生魅力的空间会更加宽广!
-全文完-
▷ 进入小鱼学游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