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无法不愤怒的书。就其文学意义上讲,它不是一流的作品,但就现实意义而言却有极其重要的警世作用。它没有上世纪初那些文学家提出问题的深刻性,但在当下,罪与爱与恶被重新提出重新定义,足以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读它的前半部分让人极度愤怒,人间所谓的正义与公平被极度扭曲。怎样才算一个好人,一个合格的人?李百义时刻警示自己,为了得到公平与正义四处奔波。他做了许多可笑的事,最终一无所获。看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次受折磨、一个个死去,那是什么感受?饥饿,欺压,凌辱,殴打,这一切为什么?究竟为什么?北村没有探讨,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直白的叙述,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一切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愤怒的李百义走向了极端——偷盗杀人,但另一方面却恪守做人的准则——劫富济贫。是对,还是错?
它的后半部分令人吃惊而又平静。十年后的李百义变了,变得彻悟,至少比那些所谓聪明人聪明的多。他呼唤道:“我要对你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的好人,连一个都没有,我们是罪人。”正因为我们都是罪人,“谁也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此刻的李百义已初具有哲学家的味道。回到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当上帝发出疑问的时候,谁有权利谁有资格拿石头砸向那个有罪的女人?北村写道:“人的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的,就是犯的罪行,另一种是心里犯的罪,你虽然没有做出,但你想做,你在心里已经做了,这叫罪性。不一定要犯出罪行来,但每一个人都有罪性。”谁也不是清白的,谁也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消除或减轻罪行的方式只有一个——忏悔。中国是一个缺乏忏悔精神的民族,在孔子“人人皆可成圣贤”的言论下,中国民众一个个俨然圣人一般。这值得骄傲么?面对文革如此好大的罪行,有谁曾经忏悔?有人愿意忏悔?中国为什么没有伏尔泰式的伟人,能够写出《忏悔录》如此不朽的著作?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是圣人,圣人焉能有错?
陈佐松对李百义说:“唇亡齿寒,无所相依。”能有如此肝胆相照的朋友,李百义虽铸成大错,却也不枉了这一生。
忆殇写于2005年11月8日
-全文完-
▷ 进入忆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