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王西厢”奴尤

发表于-2007年12月05日 下午4:18评论-1条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在主人公张生与崔莺莺的这两首含蓄的传情诗中,一曲封建时代的爱情戏剧就这样上演在了众人眼前了。

从唐代元稹的传奇短篇小说《会真记》,到400年后的金代董解元的“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最后到元代“王西厢”的问世。其间,这篇来自封建时代背景下的爱情传奇故事经历了很多次的改编与修饰,以至于到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令人赏心悦目的爱情杂剧,让我们现代人从这篇杂剧中了解到了我们封建时代男女爱情的真实写照,也给我们塑造了一幅可歌可泣的为追求真爱而不屈不挠的精彩画面。

抛开前面元稹的《会真记》和金代董解元的“董西厢”不谈,在我们现在熟知的王实甫的《西厢记》里面,给我们展现了一曲动人的并有着美好结局的封建爱情故事。其中的展现给观众的故事情节那是一波三折,处处给人设下悬念,让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不得不捏一把汗,让观众切身的容入到了那份爱恨情仇当中。在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当中,作者所要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封建男女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为了仅仅给我们呈现一个完美爱情的结局,更重要的是为了赞扬封建时代那种敢于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其中暗含着对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与指责,用完美的爱情故事结局去和封建保守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暗示了新思想的胜利,封建落后思想必将被社会抛弃的先进思想。

在原先的剧本中,张生最后是抛弃了女主人公崔莺莺的,而王实甫在改编前人的这段故事时同时也改变张生的性格,这完全体现了变更原作主题思想的带有实质性的变动,它引起情节的连锁变化:既然张生是忠于爱情的,那么拆散他们婚姻的又是谁呢,这再次闪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制造悲剧的一个隐秘因素,即《莺莺传》中不曾揭破的一个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张的美满姻缘。她是罪魁祸首。作者决然地把她推到前台,指给观众们说:看,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应该鸣鼓攻之。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厢》故事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大为提高。鲁迅先生对《西厢记》也曾经这样说过:“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可见这为王大作家对封建思想的抨击强硬到何种地步。

在《西厢记》中,我们除了能看到男女主人公为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的命运敢于反抗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封建传统思想的严厉批判之外,在这篇杂剧当中,其语言的精美那更是沁人心脾,让美一发不可收拾,其中运用的诗词等佳句更是其他作品无法与之媲美的。在一定程度上,大凡读了《西厢记》的人,觉赞扬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之美的似乎稍稍胜了一筹,都觉得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令人叹为观止。

独自倾慕时的:“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凄凄相思时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无奈离别时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

如此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美不胜收。

作者在这部剧作中运用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使之浑然天成,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正是由于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正是由于这部作品,让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

所以说,这部《西厢记》,这部来自平民大师手笔的大作,不仅仅是抨击封建传统保守思想的有力武器,更是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其语句之没堪称其他作品的楷模,是其他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相比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奴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部《西厢记》,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也流传了多少年。至今仍然在舞台上上演着。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
  【奴尤 回复】:谢谢光临 [2007-12-6 10:11:33]at:2007年12月06日 早上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