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套推出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群英雄式人物单纯而昂扬地走进内心。于是,在刮目相看这一时代及时代英雄人物的时候,也对各电台栏目有关该剧的采访与座谈热风一阵。最后的结果是,一半沉浸在历史爱国激情的火焰燃烧里,一半又沉淀着对教育现状的凝重思考。
孙昭授,长沙第一师范的开校元勋,本着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招师招生办学,不惜金钱,不顾生命。
杨昌济,中国之大学者,不记名利,一心教育,独具慧眼,为培养人才而来,为培养人才而走。
毛泽东,心怀天下,壮志凌云,为大众呼与吼。
……
好一群治国齐家平天下者!虽然这不是近代教育的全部,但这辉煌的一角,依然能折射出教育的熠熠光芒。
历史的滚滚车轮碾过九十个春秋,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担负大众道德失却之责任的又该是谁呢?
一、教育者
视线自然又回到《恰同学少年》上,据该剧编剧说,编此剧是因为教育,他说,想探讨的不是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而是教育目的。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家乡的校长公开在全体师生大会上宣扬“九字真经”——读书以求——买别墅开洋车娶美女。
“今天什么样的教育,明天什么样的中国”,由此,我引出了我的第一谈论对象教育者。这里说的教育者当然是给予下一代影响的一切力量。
1、 教师
之所以把教师放在教育者的首位,是因为它是一支典范的系统的教育力量。象上边所说的教师校长大人,赤luo裸一针见血的庸俗,让人不由得对教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学校是教育的美丽星空,校园,确切说是教师喂养着人类的未来和希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借以喂养的东西也要精中选精。如果我们给予未来和希望的是腐朽变质的东西的话,未来和希望者生命本身尚且不能自保,何以去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呢?如果人奔着校长说的学习目的,那么何以有团体国家之分,那些不计其数的顶级富翁们何以还要再在工作上打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带着浓厚封建腐朽思想色彩的读书目的,竟然更浓烈的上演在现代文明里,这恐怕埋在古墓堆里的朽骨也要耻笑历史的倒退了!
也许,校长或更多的人有辩白的理由:没有教人违法,凭能力取得自己需要的有什么错呢?我要回答,一方面,道德不仅是守法,道德更是善良,是宽容,是真诚,是自尊自强,是他人需要时的乐于相助,是祖国需要时的挺身而出。奔着上面说的教育目的,会有吗?另一方面,成人、教师给学生定位的目标是别墅洋车美女,那么,高度决定层次,层次决定视域,视域决定心境,在这样的雪球似的滚动里,会有爱国治家的意识与行动吗?同时,目标小的人是一支烛光,照亮的是自己,目标大的人是一团火炬,照亮时代,照亮历史,有它,是人,无它,是兽。
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这是我们教师的正果,如果修不得,也不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2、家庭
可以说,下一代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影响者就是家庭。最近看了一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中国家长身上藏着十把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砍去守法种下违法的种子,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砍去自然种下破坏的种子,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砍去竞争种下仇恨的种子。想想,“十把刀”啊,竟然骇人听闻的握在我们每个声声呼唤着爱子的家长的手中!
3、社会
社会这个大锅,翻炒着所有的生灵。比如传媒,本来它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公信力。可是,它给人的导向是什么?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在电视报刊一端的杨丽娟的追星事件,让人看了直想吐。杨丽娟无聊,更有一群抓着无聊寻开心的无聊者,在伤害中猎奇中慰籍自我空虚的灵魂。如果说杨丽娟丑,那么当审丑变成全民化的情趣,当弱者悲伤的表情成为娱乐消费,传媒与收视者应该说接近残忍与麻木。
再象做药品的广告,好好的说着疗效,偏偏要在后面加上“进口”,不是“谈洋色变”的年龄时代,可是就纳闷,一个药品,至于非镀“洋”不可吗?
……
凡此种种,社会给了人太多的污染与混淆,虚假与造作,诱惑与冲击。滚滚红尘碾过多少香玉!
二、受教育者
这里的受教育者多是下一代,但也包括一切从世上汲取而丰富自己的人。
如果说前面所有的力量都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话,那么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可受教育群体——
脑海里首先浮出的是去年一学生的作法,在期末卷上,抹掉本已写上的自己的名字,却署上同学的,结果浑水一趟,由46分变成97分,这且不为耻,还大言不惭的问老师索要一张奖状,理由是自己进步。在苦笑教育的悲哀时,又愤然写下“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为了私利,不择手段,这便是受教育者的一大病态。
还有的病态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听报道说,一地方的失学率高,政府逼迫,家长们缴了学费,依然让孩子停留在工厂车间。听报道,觉得近乎冷幽默。堂堂学校,难道是屠宰生灵的场所?难道是奸污人灵魂的场所?受教育者何以急功近利地来不及学习“一”就以为会写了“万”?
精神空虚、耽于幻想是受教育者的又一病态。前边提到的杨丽娟,一个本该是“老大嫁做商人妇”,工作持家养父母,可她全然不顾,马拉松式的梦幻十几年,至此还不醒不悟。她岂知,幻想虚无缥缈,反分却眼底无限春光。再看众多娱乐镜头下的粉丝们,陶醉在歌曲影视里尚还好说,见着星族的泪流跳杀算什么?记得蔡明主演一小品中的追星者,不脱不洗一件被星车飞驶而过溅满泥点的衣服。可笑可叹,这现实里的翻版!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我想说,精神空虚的受教育群体,即使体格如何在健身房里练就强健,即使口袋如何在竞争场上装满金银,也只能做一个“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魂灵。
受教育者还有的病态便是冷漠,冷漠于周围、社会、国家。如果是自我冷漠,受害的只是自己,再扩大化也就是自我的家庭,但冷漠于社会国家,则将不堪设想。一个国家落后不可怕,因为落后还有进步的可能,但传授的是愚昧,自我拒绝教育的愚昧,面对危急的冷漠,却是最具毒素的情绪,它会毁了一切希望,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说到此,不由得使人想起我们的紧邻韩国。面对日本的作为,韩国人断指自杀以抗议。我们呢?良知是友好着友好,宽容着宽容,着打着日本国旗的服装不以为然,穿梭于金钱与荣誉的捞取里自得其乐。
人说,受教育者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但同时也要明白,堪称人类未来和希望的是品学兼优的身体健康的人,不是所有的生命,绝对不包括所有的生命。
三、 教育评价机制
如果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畸形地传授与接受的话,那么造成这种畸形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教育评价机制。
国家固然重视教育,固然对教育手术再手术,但教育评价的天平还是在分数的半斤八两上摇摆。再加上目前普遍的生源问题,教育评价要分出个你高我低,他好你坏,要让滚滚人流挤过独木桥,使原本平静心态的接受与被接受变得焦躁与不耐烦。有一个笑话,说一孩子问父亲什么是社交,父亲回答:“就是那种你心里其实不想去,但出于某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不得不去的无聊集体活动。”第二天,孩子背起书包,“再见,爸爸,我去社交了。”
这个称为“社交”的场所,是学生造成,是教师造成?我在不无遗憾于教师学生的同时,更想把矛头指向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评价机制促成了教育者主体教师和受教育者主体学生一桩没有爱情的联姻。
是谁悄悄蒙上你的眼睛?我至此用“今天什么样的教育,明天什么样的中国”这样的警语作结吧。
-全文完-
▷ 进入风儿静悄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