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高中会考地点在另一所中学,离她就读的学校距离两公里多。那路上人多车杂,何况还有个时间问题,所以,我叫她坐的士去赴考。
两天的会考,很快就过去了。那天傍晚,我回来时,见女儿坐在客厅的沙发里,一脸的沮丧。我以为她没考好,谁知是另有缘故。
女儿是个懂事的孩子,尽管她听了我的话,坐的士去考试。但为了省钱,她事前就约好了三位同学同坐,费用自然是平摊了。可是,有两位同学只坐了第一次,就不再坐了。而且应摊到的每人二元五角,也在她们那嘻嘻哈哈的“你请就算了”中,赖去了。而另一位坐到底的同学,也只肯出事先算好的十元。如此一来,女儿就掏了三十元。
我听了女儿的述说,就笑了,笑得真开心。她自然很纳闷,就问我笑什么,并责怪我:“人家难受极了,你还笑!”
我笑着说:“你赚了。真的。就付了这么点学费,就学到了这么多东西,太值了!”
女儿望着我,一脸的迷惑。于是,我帮着她,分析了这件事。
首先,美好的愿望不等于美好的现实。她本来设想的是少花钱办成事,结果虽说少了四分之一,但毕竟与愿望相差甚远。这事本可以做好的,那么差错在哪呢?在对人的认识上。
其次,对人的认识应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按说,邀来同乘车的人,毕竟是熟悉的,但她的熟悉只在于人的外表,而不在内在。无论是赖数的,还是只认原数的,都是利己的人,都是不为别人着想的。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就应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要防范于未然。
再次,事前的工作强于事后的工作。为什么事前没收钱?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相信,二是“面子”。相信只能建立在有信誉的基础上,而以前从没经济上的往来,信誉就没基础,就无从树立起相信来。而“面子”就更不值得提倡了,早收,晚收,都是个收。寄希望于她们“自觉”,能自觉,当然好。可是,若是不自觉呢?事后的讨要,比之事前的预交,更让“面子”难堪。
再其次,情况变化了,就应有适应性的行为变化。原是四人乘车,变为两人乘车,就该彼此商量,找出对应的办法。而一廂情愿地想当然,或者以己之心度彼之腹,那自然会留下隐患。
我和女儿分析以后,就问她:“假如,这事再有一次,你会怎么办呢?”
女儿说:“我当然知道了!吃一堑长一智嘛!”
我说:“最多就是二十元的学费,学了这么多,值吗?”
女儿对我眨眨眼,笑了。
-全文完-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