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语言,象汉语这样博大精深。
对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汉语都可谓朝夕相伴,只要这大多数人能够张口说话,汉语基本上就是挥之不去的。当然,既然是大多数,自然也就有较少数。除了那些以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极少数中国人以外,还有大部分时间不说汉语,以英文等外语混生活的,这也算是职业的正常因故。
而今天要说的,却是这些说汉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汉语水平,实在是愧对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走,到美国学汉语去!”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则报道。说一个出国留学生回来了,同学问他,在美国学的什么?他说学汉语,同学巨晕。我想,到美国去学汉语倒还真是很有创意!笑过之后,心情是不得已的沉重。国内的汉语再怎么差劲,也总会比美国强吧?
看来,汉语的遗忘正在进行着,汉语的韵味,也似乎正在渐行渐远,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对汉语水平要求过低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作过记者团团长,每年都要负责发展记者团的新生力量。大一新生入学时,虽然有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但报名记者团的还不在少数。简单地讲解一下新闻的写作方法之后,布置了一些简单的报道任务,然后再看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头立刻就会大了,有些文章如果修改的话,基本上就是面目全非——文理不通、词不达意、“通假”偏多、病句更是一箩筐——看了那些作品,任谁也都会对汉语的未来深表担忧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分子的语言水平,代表着汉语纵深发展的方向,代表着一种民族语言的丰富内涵。但是,看看我们最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吧:他们外语能够流利交流,但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汉语文章;他们的外语过了六级甚至更高,而却难以表达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的英文写得流利而漂亮,而汉语作品却是错字连篇,语法的谬误比比皆是……
我们的教育制度,在普通专业上对汉语是没什么特殊的要求,而对外语、计算机却是要求必须过级。这种对本土语言的“放纵”必然会影响其生存的质量,遗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模式化的考试造就了无数汉语“白痴”
“龙头、凤尾、猪肚”,这是小学作文课上老师教给我的,我也用这种方法糊弄了评卷老师很多年,后来居然让我考上了大学。
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过无数次考试。而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迎合着考试的需要、阅卷老师的思维。于是,我们的考试制度,造就了年轻人机械的思维方式。
繁重的课业压力,多样的业余辅导,让学生们从小到大都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成长。即使作文辅导班,也是千篇一律,单纯为了考试需要,不主张推陈出新,散文、议论文、叙事等都按照固定的格式添添凑凑,那些只适合对付考试的写作方法,说起来都是限制学生们思维的东西,却一直被捧为至宝。
而我们需要的是交流,是思考,是触景生情,需要描写的是真情实感,是切身体会。那些固定的格式,必然制造更多的垃圾,必然使汉语更加堕落。
再次,文言文被忽视是汉语最严重的失误
放眼袖珍时代的图书市场,所有的古代名著都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白话文袖珍读本,琳琅满目地摆在书店里。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都直接给孩子读一些应付性、了解性的简要读本,他们只求了解,并不求深读。
我们生活在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必对古汉语十分精通。但文言文有他的精髓所在,有我们现代汉语不能比拟的东西。记得小时侯,我常常对着深奥难懂的文言文不断地诵读,不断地查找注解,直到现在,不管什么文言文,我还都能象读白话文一样自然流畅的。我也非常喜欢买一些古文作品,读原文的味道远比解释过的好得多。
我想,作为炎黄子孙,对我们的文字,总应该多了解一些吧?我们的学子想了解汉语的精华,还真就不能抛弃文言文!
最后,汉语保护意识淡薄
当我们的端午、我们的中医等文化遗产一点点别侵蚀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却都没有感觉到一点的危机。而我们的优良传统一点点流失怠尽的时候,我们想挽回都已经晚了。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宝库。
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天天都在说的汉语,我们不应该把他说好吗?
保护汉语,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学好汉语,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全文完-
▷ 进入泽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