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带着干粮上路有点缘

发表于-2007年12月01日 下午5:10评论-1条

先借用一下利群公司一则广告的前半部:“人生其实就是一次旅行……”,接着就出来一个很实惠的问题:这一次旅行应该带点什么东西上路才不会错过风景呢?回答可能是无数种,但是,我倒觉得有样东西必须要备好,那就是——干粮。

说起“干粮”这个词好象都有些陈旧了,80后以后的几代人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干粮似乎与经济落后、经常饿肚子这些情景相拌而生,是曾经很重要的一个词、一种现象。我记得小时候就知道这样的一个告诫出门人的民间俗语:“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意思是要做好两手准备,要有长远一点的打算,要注意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为了应对可能的饥饿状况,即使吃饱了也要带上干粮,可见干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老家安徽农村的重要干粮就是炒米与炒米粉,都是我的最爱。现在看来,之所以那时候农村选择这两样作为最常用的干粮,一是因为这东西用大米做的,家里就出,不需要花太大的本钱,二是这两样确实很“干”,又是地道的粮食,便于包装与携带,可以在没有任何设备、道具与条件的情况下就能直接食用,就相当于战场上的压缩饼干,味道不错,张口就吃,还经饿管用。

这样看来,干粮的地位就出来了,首先它不是主要粮食,但是很重要,有点战略储备与应急贮备的意思,正是有这样平时很边缘关键时刻很起作用甚至能起到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作用,才使得干粮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正因为这种食物仅是一种平时不常用的备用性,使得它的重要作用被很多很大胆地忽视了。

其实,假如我们要展开人生之旅,在为数不多的随身携带物品当中,“干粮”才是不可或缺的物件。

人生的“干粮”或许只是一次信手拈来、无心插柳的爱心或善举,这样与己毫不费力于人却雪中送炭的举动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勉励、一嗓子加油、一次搀扶、一个电话举报、一种小小的资助等,但是,说不定这个自己做完以后就彻底忘掉的举动会改变你的命运,会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多少感恩的故事就是这种“干粮效应”所致。相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有过有段不堪回首的要饭经历,有一次就因为几天没有要到饭晕倒在一家饭店门前,饭店的老板是一介善良之人,端出店里的拿手菜——瓢豆腐挽救这个乞讨不成的小和尚,这个得救的小和尚在登上皇帝宝座以后还想起了这顿既救命又可口的豆腐餐来,动用自己的特权特意派人将该店的厨师出任御厨,当然,对这位无意之中救助自己的老板也是格外厚待不在话下。老板也好,厨师也好,这种小小的义举就是人生当中的一袋“干粮”,它能在不经意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生的“干粮”可以是一种不经意的学习,有些看似作用不大的学习往往能起到转折性的作用。记得中学的时候,一些不愿意学外语的同学整天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我长大不从事与外语有关的动作,学习这枯燥的外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安排呢?于是每次趁着英语老师上课之前用粉笔在黑板的某处写下自己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当接班人。”把当时一位认真负责、语重心长的女老师憋屈得直哭。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带“干粮”上路的学生,无疑,他一辈子都会错过很多与外语有关的机会。与之相反,我的一位表妹就走着另一条路,她上学的时候功课大多差强人意,惟独英语顶呱呱,上完大专以后从事着一份与英语没有太多关联的小差事,后来干脆辞去工职,到了深圳,凭着扎实的英语基础找到一份外贸的工作,几年下来,青云直上,工资暴涨到万元以上,全面进入了白领阶层,从此日子过得很小资。对表妹而言,在关键时刻,正是英语这个原本没有打算靠它吃饭的语言能力成了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干粮”,要不是这份“干粮”,她说不定到现在还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呢。如今流行一种“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的说法,这种有准备或许就是准备那份看似可有可无而实际无比重要的“干粮”。

人生的“干粮”可以是一种留意、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我的一位朋友就是拥有这种“干粮”的人。有一次,发生一次重大交通事故,我的这位朋友正好也是目击者,当警察感到事发地点追查肇事逃逸的车辆的时候,围观着与目击者居然大多说不出肇事车辆的牌照号码,而我这位朋友就是当时唯一的一位善于留意的人,当大家争相看热闹充当无聊看客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记住那辆逃逸车的车牌号,就是这样一个留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线索,为成功抓逃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后,他不仅得到警方的嘉奖,也得到了遇难家属的感谢。这种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多一些留意的习惯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干粮”,它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给自己带来实惠。

人生“干粮”也可以是一种宽容,一种为人处世留有余地的一种品质。鲁迅先生倡导的“痛打落水狗”论调是指对待必须彻底打倒的敌人不能怀柔与手软,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商人与商人之间的竞争则不宜套用这样的理论,应该“宽以待人”,应该“互谅互让”,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清朝康熙年间,在京城任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职位的张英接到家里的一封求救信,信上说因家里盖房子与邻居发生地基上的争执,希望张英发挥强权作用打压一下邻居,结果,这位身居高位的张英不但没有仗势欺人,反而很巧妙很低调地写信要求家里人让出三尺地基来,这首有名的回信就是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果,在自家人让出三尺的情况下邻居也深受感动,同样让出三尺地基,两家之间就有了一个宽达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安徽桐城市著名景点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典故“六尺巷”的由来。张英作为一代权臣其实功劳并不是很卓著,但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大度使得他的英名万古流芳,不愧为“肚中能撑船”的优秀宰相,不失为合格的脱离名利与私心纠缠的国家高级公务员。这种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只是随身携带的“干粮”式的忍让品质不仅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还成就个人的一世英名,甚至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如今的很多老板似乎对这样的故事不屑一顾了,嫌它不够与时俱进,不够符合商业规则,与“丛林法则”更是格格不入,做起生意来往往以不留余地、致人于死地为能事。我认识的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利用一些市场机遇挖到第一桶金,而后盖起一个外观豪华、硬件不错的工厂来,但是与供应商打交道就不留任何余地,能坑就坑,能骗就骗。有一回,一个被他成功拖欠二十多万配套款的供应商小老板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家属到工厂催要欠款,他也只勉强支付了区区两万元打发了那些哭哭啼啼的家属,其余欠款就此不了了之。就是凭着这种不给任何合作伙伴留有余地的杀伤性杀鸡取卵式做法,这位先前还吆三喝四、人五人六的老板终于堵死了自己所有的后路,不到三年时间就失去了全部的业务合作伙伴的支持,最终不仅工厂严重亏损,在行业内也是身败名裂,演绎了一场“杀人三千,自损一万”的人生悲剧。这种不带着“留有余地”这块人生“干粮”就贸然上路的做法无异于自寻死地、自取灭亡,最终只能被活活饿死在人生旅途的半路上。

当然,人生的“干粮”还可以是多种形态,比如保持一种谨慎的心态你就能避免很多冒失行为或者一场车祸,比如摒弃爱沾小便宜的心态你就可以防备被诈骗,比如多一份爱心或许就能赢得一个姑娘的爱恋,比如你平时练就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就会保护自己等等。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即使在确保温饱无虞甚至整日山珍海味陪伴的情况下,也不妨带上一些“干粮”上路,说不定就能遭遇“饥饿”的困境使得你无心欣赏风景;就算你人生旅途中一次也没有饥肠辘辘,你也不必后悔多带了一份其实并不能增加负担的看似多余的“干粮”,那一份“干粮”或许也算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有点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人生的干粮,一种是充饥的食品,
另一种是充实精神领域的文化知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比喻不错,文字也有一定的深度。周末愉快!
  【有点缘 回复】:多谢鼓励与鞭策,多向你学习. [2007-12-3 9:18:40]at:2007年12月02日 清晨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