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王母“恩赐”否?黄自怀

发表于-2007年11月29日 晚上10:15评论-1条

王母“恩赐”否?

——《牛郎织女》教学点滴

今天,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7课《牛郎织女(二)》时,组织学生探究“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会一次面是不是王母的恩赐?”这一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真让人又开了眼界。

本来,这些民间故事(《牛郎侄女》、《天仙配》之类)都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基于大家都喜欢把这类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白“王母”是封建统治者的象征,牛郎、侄女当然就是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化身了。所以,对于“是不是王母的恩赐”这一问题,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资料的答案大致都是:不是王母的恩赐,因为这是织女斗争的结果。这一答案正是符合传统的分析方法的——统治者太凶残,人民就要反抗,反抗就会有收获。由于教师形成了这样的定式,所以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比较一致。

今天,我让大家合作探究,结果有点出人意料——认为“是恩赐”和“不是恩赐”的几乎各占一半。

认为“是恩赐”的道出了许多理由,比如:有的说文章前面写了王母专横、凶残的秉性,对织女的两个孩子都推开就是,对于这样“凶残”的人来说,能允许他们每年会一次面的确算是一种“恩赐”了;也有的说,织女毕竟是王母的外孙女,不管怎么说,那份亲情还在,况且,织女败坏了门风,损害了尊严也是事实,王母虽然凶残,但毕竟是喜欢织女的,所以在“拗不过”的情况下就允许了,当然是“恩赐”了;还有的说,王母身在天庭,当然要按天庭的规矩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王母能够在执法的过程中“六亲不认”,不正是现在提倡的吗?因此说,王母是对织女“恩赐”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孩子们充满人性化与现实化的思维真的让人折服。

认为“不是恩赐”的也理由多多:有的说,王母心里恨透了织女,但织女还没犯“杀头之罪”,而织女老是缠着不放,长期下去也不是道理,所以才在实在“拗不过”时勉强答应的,那是一种无可奈何,根本不是什么“恩赐”;更有的说,王母如此凶残,是绝对不会“恩赐”的,她之所以要答应织女,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因为前文讲了织女所织的彩锦被王母拿来装饰天空,如果织女“自杀”了,谁来给王母织锦啊,所以那不是“恩赐”,而是“利用”……如此种种,也不在少数,孩子们那新奇而又满有道理的思维,真的让人慨叹。

在如此的情况下,要把孩子们的思维拉到“穷苦人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上来,的确有些费神,什么是“封建统治”?这对生在改革开放时代,没学过中国历史的山区小学生来说,确是困难。但就这样收场吗,还没达到目的呀;否定孩子们的说法吗,那是扼杀孩子的智慧呀,真的进退两难!最后,我在肯定并表扬了他们的答案后,还是将“标准答案”告诉了:这不是王母的恩赐,而是织女不懈斗争的结果。讲是讲了,可心里总是有些毛毛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鲁速 | 荐/鲁速推荐:
☆ 编辑点评 ☆
鲁速点评:

我以为孩子们充满人性化与现实化的观点都是对的,只是站在哪个角度说。教学参考上的答案有些机械和死板,看来,这类死的答案该变活了。

文章评论共[1]个
小竹叶-评论

残酷中的"恩赐"吧!也许也是现实的残忍的表现!
  【黄自怀 回复】:感谢竹叶的关注,问好 [2007-12-3 11:12:51]at:2007年11月30日 晚上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