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就觉得不太妥当,因为一个“爱”字很难表达我对天安门那种复杂的感受,这个字眼在此时竟然显得苍白。
我爱北京天安门,曾经是一首歌,流传很广,在我的童年里,好像总在唱这支歌,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大多不会唱了,那个时候我弄不清这首歌的含义,也没有去想过要弄清楚,只觉得有歌唱是开心的事情,现在回首时,才别有一番滋味。
看看天安门,算是我童年的一个梦吧。我的家离北京很远,等到上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到了北京,当时我的脑袋里想的就是:一下火车,马上去看天安门,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在鼓动着我。好多年后,我问过很多人:你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最想看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天安门。当然的天安门。
在那个年轻的我面对天安门的时候,心情是那么喜悦,我很高兴地完成了一个心愿,看着广场的人来来往往,想着他们也是和我一样的吧?我笑了。若干年后,当我又一次站在广场上仰望那座城楼时候,我已经了解了它,就再不会那么容易的笑出来了。
天安门是一座历史之门,从这个门中涌过了中国500年的风霜雪雨,500年的风雷激荡,在这500年中,中国从这座门开始,脚步蹒跚起来,走向了衰落,又从这座门开始艰难地寻找复兴之路。从1919年开始,这个城楼变成了整个中国的聚焦点。“五四运动”使这座通高九丈九尺,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天安门成为中国的现代之门,在这座门下,科学、民主、自由、文明、复兴乃至强大的梦想一次次跌倒又爬起,天安门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它有幸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成为现代中国最意味深长的象征,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座城楼像它那么沉重,它承载的内涵足以压碎任何浅薄的笑容。
在这个城楼下,我已经战战兢兢,心里有一种崇高的情绪蔓延,我说不出来什么,只能贫乏的用一个“爱”字来表达。
(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城楼通高34·7米。大殿为重檐歇山式,朱墙黄琉璃瓦顶。南面设有菱花隔扇门、窗36扇,殿内外立有直径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处、均绘满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极为雄伟壮观。城楼通高34·7米。城台上的大殿宽九楹(62·77米),进深五楹(27·25米),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在1970年重修后,升高了一米,它的原始含义才被突破。1980年后向游人开放。)
-全文完-
▷ 进入云生云灭自在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