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冬季,当高校学生毕业时,各地都会举办名目繁多的招聘会,如“公务员招考”、大型企业招聘等等,媒体也会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纷至沓来,招聘场、考场人满为患。然而,喧嚣过后,真正凭考试成绩,靠自己的才能而走进公务员行例、进入大型企业的幸运儿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那些∮握有实权或身居要职的官员子弟,不论是否有才,抑或是否真正的正规学府毕业,他(她)们却能轻松地进入政府机关,乃至要害部门;于是上行下效,有些机关就玩起了小窍门,先将其子女、亲戚安排在机关做临时工,或者编外人员,要不了多久,变个花样就不知不觉地成了在编公务员了。
b市有那么几个局,好多年从未招收一个公务员,可是在局办公大楼里却有很多新面孔,一打听,才知道那些新面孔都是这个局里某些人的公子、小姐或亲属,简直就成了一个家属局。一旦什么节日局里发物资,因为其家属人多,有人就要用车拉。
某市十多年前在城西区划地十多平方公里,兴建一个“高新”产业开发区,旨在提升本市的产业品位,多次到深圳、上海等地招商引资,虽曾有几个外商与其签订了进入园区投资的意向合同,然而终因该市投资软环境太差,(官员太黑,索拿卡要太狠),有的客商曾已征地施工,终因不忍无止境的敲诈,只好撤资损财而走。可是土地已征,良田已毁,实处无奈,于是市委、政府举家迁往此区。市委、市政府带头,各局、办、委纷纷效仿,一时间,“高新”产业开发区大兴土木,热闹非常,施工机械昼夜轰鸣,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不到两、三年时间,“高新”产业开发区可谓“名副其实”地建起来了;那“高”——遍地都是机关的“高”楼大厦;那“新”——处处都是政府官员们的“新”豪宅;当然也有“产”,那就是人口“生产”突飞猛进!而且是前院后宅(前面是机关办公大院,后面是官员们的豪宅),上班、下班一个大院,机关和私宅一条门出入,并且堂而皇之用公款雇请保安看门把户。那些官员们大有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要占据此地,在此做官之势。此种现象笔者没有大范围作过详细调查,但到过一些地方,见到的情况与此地相差无几,网友们对当地情况肯定清楚,由此,朋友们可想而知,有了如此优越的物资条件,如果不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来,一旦下位,岂不一切都成了“昔日黄花”!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务员”招聘中有黑幕的根源之一。难怪人们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新华社记者丛峰曾发表了一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说:就业比“门路”,“第一靠关系”的歪风严重刺激了一些没关系、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态;他们认为这有违择业的公平性,使一些没有后台或关系的孩子输在了求职的“起跑线”上。晋代的左思对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表露出了强烈的愤慨和不满,他在《咏史》诗中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意思是说:长在山谷的高大松树,倒不如长在山上的苗,只是因为松和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呀!
新华社曾有一报道说:“成都女孩小任是学法律专业的,她从大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参加各种招聘会,最后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政法机关招人,大部分是‘内定’的,有才无‘情’莫进来。我们是学法律的,本来最应该讲究公平、公正,可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潜规则’主宰你一生的去向,我们也不得不屈服啊!”人们不仅要问:政法机关招的大学生应当属公务员系列吧,怎么能“内定”呢?那招考岂不是做样子哄人的?
公务员招考哄不哄人,下面有一个事例,请朋友们自己去判断!
这是2007年秋季福建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之一,“招聘单位名称: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职位名称:马尾区工商局科员;专业:音乐专业;学历:大专及以上;性别:女;年龄:24岁以下;备注:乐器演奏水平须达十级。”福州市马尾区工商局招一个音乐10级的人有啥用处?我想,朋友们应该能从中猜出了几分!
如果公务员系列的招聘尚且可以“内定”,那么国家机关的工勤人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一般职员,用谁都是用,就更加可以在“关系户”里挑人了。新华社那一篇报道引四川某大学今年7月毕业的小杨的话说:“一些垄断行业的企业或好的单位,里面‘没人’根本没戏,即使你很优秀,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你‘卡’下来了。”如今选择幼儿园和“优秀学校”都要找人加花钱,没有“好爸爸的学生”,岂能赤手空拳加空口白话就能请人帮忙找个“好工作”!
《现代快报》2006年一位记者报道:在丹阳市卫生局看到了“丹阳市卫生系统公开招考条件表”,从这份表中可以看出,这次招考单位共有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五所市区医疗机构,招聘17个岗位共20名医疗人员,其中有16个岗位只招聘1名人员。其中绝大部分岗位提出的报名条件显得不可理喻:如某市级医院招聘的1名临床医生,要求25岁以下,临床医学本科学历,身高在185cm以上,具有篮球特长。有人质疑:“为什么临床医生必须会打篮球才能报名?莫非医院想组个篮球队?如果我只有1米84,即使篮球打得非常好,也意味着没有机会来报名了?”记者了解到,苛刻的报名条件,在本次招考的岗位中屡屡出现,受此限制,最终绝大多数岗位只有一人才符合条件得以报名,这很显然,这种招聘已经内定了。
公务员招聘可以搞黑幕,国家机关的工勤人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一般职员的招聘可以“内定”,这使我想起了封建社会的“世袭制”来,这是否就是那种“变相世袭制”呢?我不敢说!但至少是一种不公正,不平等。如果让这种“变相世袭制”循环下去,那是何等的可怕和危险啊!在那些靠“变相世袭制”途径获得权力的人眼中,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人民给的,而是父辈或其他有权人所赐与的。于是,他们掌握权力后,就不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是视公共权力如同他们的私器和家产,把权力当作荫庇自己或给予他权力者的子弟、谋取家族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他们的子弟以及子弟的子弟掌握权力后也如法炮制,国家就会陷入家族政治或朋党政治的恶性循环。
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在校的大学生一段文字,说出了她的肺腑之言,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说真的,我看了那段文字真想哭!我感到很愧疚!我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不能给孩子创造那些优越的条件,让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比那些有权势、有金钱的爸爸的孩子,要多许多的委曲和挫折,要多很多的叩碰和磨难!
这里就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供朋友们分享:
“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你的相貌、智力和所处的背景的不可改变,也就决定着你的很多方面都不可改变。从小所受的教育和你所能得到的见识随之也都不可改变,所以这一切也都和你的‘爸爸’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这一点表现的就更为突出了。宿舍里两位师姐找工作的经历,尤其让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确确实实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a同学的父亲是东北某一公司的老总,母亲是会计师,家族里有很多‘牛人’;而b同学的父亲因病在她上研究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平日里,b同学刻苦努力,逢课必上,外语不错,中文功底也很深厚,呕心沥血写完了毕业论文,而且得了‘优’。a同学每天过着悠闲自在的小资生活,有课必不上,从不看书,喜好时装及所有时尚的东西,轻轻松松拼凑完了毕业论文,得了‘及格’。b同学从11月份就东奔西跑找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嫁’给了一个远在北京郊区的中专学校,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她面临的还要找房子、租房子。而a同学不慌不忙,在年后的3月份才开始有找工作的迹象,每天依旧小资,养养金鱼、看看大片、购购物,自己不用多跑,父母忙上忙下,在毕业前夕,竟然有三份不错的工作摆在面前可以选择:一、留校当老师,二、某科技公司广告部,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解决户口;最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选择了一个有辉煌的职业前景,挣钱还多,工作自由不用坐班的弹性工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后,a同学的父母又在北京三环边上给她购置了一套大房子,可以说从头到尾,她是什么都不用操心奔波啊!亲眼目睹了两位师姐找工作的经过,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说起,只是那个时候,对它的深刻含义还不是很明白;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社会面的扩大,对这句话是越来越有感慨,也越来越觉得它就像我们学的数理化定理一样,不可推翻啊!
“诚然,这个时代需要有能力、有实力的精英,可是真正能敲开那扇‘宫殿’大门的,却未必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幸运的话,也许有一天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走进那家‘宫殿’,但也至少要比那个有个‘好爸爸’的人要晚很多年,要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如果不幸运的话,那么他也只有默默地枯萎。
“纵然我们没有一个‘牛爸爸’,我们还是依旧感谢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毕竟他们已经尽力给予了我们他们所能给予的一切。纵然我们没有一个很有背景的爸爸,我们却决不能灰心,反而要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所有的一切。毕竟,经历了风雨之后的彩虹才是最美丽的。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一起加油吧,朋友!”
我想对“没有一个好爸爸”,却能“学好数理化”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们,别伤心,我们不与别人比爸爸,我们要和别人比明天!孩子们,‘将相本无种’,努力吧!”
-全文完-
▷ 进入雪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