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见异思迁

发表于-2007年11月27日 晚上9:32评论-1条

四时更替,周而复始,也不知地球诞生之日是何季节。总之,人在这尘世上已经春夏秋冬得够久了。春以花艳,夏为叶鲜,秋随风瑟,冬伴雪眠,亿万生灵各司其职,井然而有序。我发觉越是有野心的动物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其尽力不被自然所束,尽可能改变周遭之事物而适合于自身,比如人类。然而,有些东西岂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至今我们不仍是沉于四时纷繁之中吗? 

平心而论,我之最爱七分在秋,其余三季各领其一。虽说我生在八月,长于冰雪,亦常醉然于蜂舞蝶飞之际,但对于秋的理解,使我不得不钟情于它。以往旁人谈秋无碍乎二谈,一言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或言悲情,所谓文人悲秋。却也有旷达不俗之前辈以秋言志,不抒哀情。记得刘禹锡一首诗中的前四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翁之旷达,尽露于句中,读过之后,心中澎湃,斗志高昂。度过夏的燥热,秋冷静了许多,绿尽成黄,露寒为霜。没有了繁茂的外表,似乎是显得空旷。可一下子天高了许多,眼界也随之高明了许多。不管是那“识尽愁滋味”的稼轩先生,还是我这尚“不识愁滋味”的晚辈后生都想道上一句“天凉好个秋!” 

在我的印象中,秋天从来不识个休息放松的季节,自然在童年中也索然乏味得很。每天早晨起床后那丝丝寒意仿佛一种警醒,使我不得不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在告诫自己勿要再懒惰下去,该振作起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暑假过后而来的新学期综合症所致,反正秋令我有那么一点点敬畏。长沙的秋天没有家乡的那么明显,十一月份的校园里仍满是绿意,只有路边的野草已然泛黄。抚顺这个时候,想必树上已不剩下什么叶子了。早晚很凉,窗凝寒霜,吐纳之时都可见白气。但两地也有共同之处,或为秋之通病吧,那便是“一场秋雨一场凉”。今日就正逢变天,整日飘着细雨,气温尤其低,低得我一出房门便只想读出曹丕《燕歌行》中的前两句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然后再跳回屋内,忙添一件衣裳。前几日还好,一个明媚的上午,放步于寝室至图书馆的路上,天不热,日不晒,云不赘,风不急。要是途中碰见几个熟人,那就更是“足在美中”了。秋天的厚重有一种文明积淀之感,层层落叶如叠叠典籍,只不过一个落在地上,一个落于心中罢了。所以,我冒昧认为秋天是个读书天。既然告别了春的妩媚与夏的激情,那么秋该是个坐在草庐中用功的时候了。否则便真如朱熹所言“未觉池塘春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了。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曾经的梦想便是能够躲进深山老林里去读上一年半载的书,然后尽兴而归。或许旁人不会赞同我这桃源般的想法,认为秋高气爽正合适出游,读书不如行路。至于我,倘真有人陪,最多出去也不过半天,总是想还是坐下来的好。虽然我不大喜好出游,但晚饭后的三步,尤其是在天尚未黑熟的傍晚,则最是妙不可言了。最爱一边散步,一边胡思乱想,大多是些不着边际的美梦,似乎在勾勒出未来,却不带一丝现在的影子。有时候,我也把这段时间专门用来思索一个问题,多半是物理,也会有诗歌和人物。上面谈及的都是些过去的往事,现在的我少了些曾经的浪漫,把黄昏几乎都给了没有绿荫的绿茵场。总是想秋后便是冬,踢上一脚便少一脚了。其实,秋后还有秋,我又何必犯“小粉红花”般的错误呢。凡有生命的地方,皆存在循环,无论长短,都是一生。长者不以为长,短者不以为短,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然历史与文士皆赋予秋无边的悲寂,我又何尝未有过哀情呢。但长江之水不会因无边落木而不奔入大海,烦恼忧愁也不会轻易随天际之波而滚滚东去。悲不可避,烦躲不开,心若不似东流水,枯木虽轻向底沉。空话说得久了,才发现身边竟已无一人。空荡的教室满是秋意,于是我得意之下落了这最后一笔。 

十月二十九日于主楼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见异思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总给我们带来许多灵感,让我们用文字来为秋抒情。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又把我们带到了深秋时节。问好!at:2007年11月28日 早上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