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古老秀丽的潮绣南香余

发表于-2007年11月27日 早上9:36评论-1条

漫步潮州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那古老的乡村中随处可见绣花的女子,她们或是单独守着门户,或是三五成群,一边谈笑着,一边纤纤素手不停飞舞、彩线交织,绣出精美绝伦的图案。她们有的年龄幼小,有的年近花甲,然而,老少不分,老不服老,小不甘小,你追我赶,比赛着速度。偶尔身边也放着一台录音机,咿咿呀呀地放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剧。这些,构成潮州常见的一种景致。这些绣花女手中绣着的就是国内外闻名的潮绣。

潮绣与广绣合称为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潮绣渗透着浓郁的潮州人文风俗地方特色。潮地一向崇信鬼神。为了还愿,多给神明绣制精美的神幔。兼之,潮州人民喜好戏曲,每年为了酬神,大演潮剧。其中,潮剧精美的戏服那是潮绣的作品。戏剧的繁荣也从另一个侧面带动了潮绣的发展。据记载,潮州在明朝正德年间,境内庙堂处处可见,民间游神赛会逐月有之,“正月灯,二月戏,清明墓祭。神台帐幔,描龙绣风,仕女穿戴,咸施彩缯。”潮州城南安济圣王宫,每逢神诞日,乡民还愿祭神,神袍年年更新,“各以重金聘绣庄名师,一袍百数金,其隆重虔诚,世不多见。”此外,当地潮州府县衙内设有专职的绣花匠,还有大量的民间副业刺绣,“农耕女不事耕耘,以针线互夸,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官家不废也。”

在潮州,有着这么一句谚语:“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原来刺绣自唐朝时候传入潮州(一说是明朝),历经改进,技术日渐娴熟。在明朝的时候,刺绣已成为妇女普遍熟练的手工。清朝时候,刺绣在民间更是盛行。《澄海县志》:“百金之家,妇女不昼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光绪年间,各绣庄采用发放加工的办法组织家庭妇女大量加工刺绣,输往东南亚各国,成为潮州一大副业收入,故赢得一句令潮汕妇女均为之自豪的俗语谚“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

在一般人印象中,刺绣应该是属于“针线女工”之类的女人手工,刺绣在潮州的发展及带来丰润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许多的男工纷纷加入刺绣这一行业。

在晚清时期,潮州刺绣朽—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男工在技术上还比女工更胜一筹,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绣种中是少见的。《岭南丛述》称:“清代,粤绣工多为广州、潮州人,特别是潮州绣工为上,皆为男子为之,精于女工,为其他城市所罕见。”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的潮州金银混合垫绣和过厅彩中堂浮绣《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就是被誉为“24位绣花状元”的男绣工绣制的。男绣工除了精巧不亚于女工外,还使潮绣作品较其他品类多些粗犷刚强成分,增强了地方特色。

如今,潮绣在传统的工业基础上,利用特种材料或吸收外来工艺手法,发展成为珠绣、抽纱等新的绣种。传统的潮绣绣品有戏服、帐幔、台布等日常生活用品,其成品远销世界各地,具有广阔的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难怪人们都把潮绣称为刺绣中的奇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香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文章从潮绣的文化底蕴入手,表现了潮绣的渊源和前景。
扣题紧,主旨鲜。

文章评论共[1]个
金士渊子-评论

听说潮州男人很强悍。原来潮绣如此之妙。
  【浪里白跳 回复】:有人说,潮州人很拼搏,也很精明,海内外潮人有很多都是聪明和精细而得利的!问好! [2007-11-27 15:53:13]at:2007年11月27日 中午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