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广济桥的环境艺术南香余

发表于-2007年11月27日 早上9:33评论-1条

在潮州,千百年来,男女老少一提起广济桥,无不津津乐道。“到潮不到桥,枉自走一遭”更是千古名句。幸运的是,今天,古桥焕彩,名城增辉,广济桥的成功修复,是潮州古桥文化得到充分的传承。只要你走进潮州,穿过古城墙,你便会看到一座崭新而又具有艺术特色的广济桥,在碧波荡漾的韩江上成为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

桥梁,本来就具备了作为环境艺术的审美功能,广济桥在实用的、有限制的技术行为之中,一开始就渗透着建设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近千年来,广济桥也就成了人们游观的去处,成了人们吟诵的对象,成为首屈一指的名胜。

就像民谣所歌唱的,广济桥的风流,首先在“十八梭船廿四舟”的建筑形式。由于在工程技术上的无可奈何,造就了广济桥的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反为游观者提供了审美的愉悦。广济桥梁桥与浮桥结合的机构,在外观上避免了石梁桥过于平直的缺陷,而显现出变化的生动。广济桥在人们眼里,不是静态地横在江面的沉沉一线,“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丘逢甲《广济桥》),东桥和西桥从大江两侧向江心伸出,江心的浮舟,把它们牵合在一起。这里,浮桥太惹人注目了,是它,使桥梁生动起来。正如清代人郑兰枝的诗歌《湘桥春涨》: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擢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似到云霄。

“十八梭船锁画桥”,这说明,当诗人观赏着广济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深深被处在大桥中心位置的十八梭船吸引着。这是因为,从材料到形式,石墩石梁与浮舟之间,有着鲜明的反差,产生了一种对比的美。“水面平铺,类黿兽之浮巨浸;波心横卧,若蚮蝀之驾汪洋”(杨献臣《广济桥赋》),梁桥像凌空的虹霓,梭船像浮海的水族,诗人的胸中,不是有高与低、静与动、灿烂与隐晦的对比在吗?“蝉联墩排二十三,如黿如兽架两旁,油栏画槛何堂皇。鱼贯船系一十八,如鲸如鲵锁中央,潮生潮落头低昂。”(姚瀚《湘桥》)石墩蝉联如布阵,梭船随潮而起伏,显然也呈示着一种庄重严肃与轻快活泼的对比。

在广济桥上建造楼台亭阁,虽说有镇桥、供行人歇息之类的功用性的考虑,实际上,它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性质,成为游观的胜地。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淳熙八年(1181年)到潮州,曾登上南州奇观,观看潮州行形胜,作诗两首,题曰《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皆有亭》:

海边楼阁海边山,云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

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奇观揭名浑未是,只消题作小垂虹。

韩江蜿蜒南来,在潮州城西北,离开了群山,江面豁然开阔如海。山水楼台,将诗人吸引住。江上,石墩巍然高耸如山,墩上亭台,墩下浮桥,也尽入诗人眼中,成为观赏的对象。

如今,经过修复的广济桥,华美的“十八梭船廿四舟”,打破了复道式桥体外观上的单调,强调了起伏变化,并在复道式桥体素扑的基色上面,添加了鲜丽,使桥梁有了更加赏心悦目的可视性。同时,亭台上使游人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领略桥梁四周的风光。这水上浮桥的倩影,使古老的桥梁建筑文化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香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桥与诗文,相得益彰!

文章评论共[1]个
金士渊子-评论

倒要去看看这“小垂虹”。当然,还有潮绣。
  【浪里白跳 回复】:欢迎你到潮州来,著名古桥现已换上新颜,封闭式的桥梁确实世上少有!问好! [2007-11-27 15:54:21]
  【金士渊子 回复】:来时联系您。 [2007-11-27 16:24:53]
  【浪里白跳 回复】:好的,我一定恭候您的光临!问好! [2007-11-27 19:26:48]at:2007年11月27日 中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