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透析《论语》智慧(6.5:释怨以免仇恨)》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7年11月25日 下午4:51评论-0条

5.释怨以免仇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1],怨是用希[2]。”

——《公冶长第五》

【简 注】

[1]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2]是用:因此。

【意 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理 释】

天道之下,善恶、是非分明,上天的对待也大相径庭。与天道相合,即善,即是,即得福报;与天道相背,即恶,即非,即得恶报。

人与人之间,有善缘与恶缘两种。前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恩,后者是一方对另一方有仇。恩仇在此生此世产生,双方就都明白其来由,双方多会在合宜的时机,报恩或报仇。恩仇在前生前世产生,双方就很难明白来由,但一旦时机合宜,他们的恩仇仍将回报。如果回报得多了,下一次仍得还过去。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投桃报李,以德报德,是天道的规则。从物质的角度,德越积越多,福报就无可限量;业越积越多,恶报就永无终尽。

因果循环如此,智慧的人就只结善缘,不计旧恶;只积大德,不生邪念。如果谁在此时行恶、构怨、斤斤计较,那他必在彼时,让他强加给别人的伤害,都回报到他自身。

【例 述】

金忠是明朝兵部尚书,还没显贵时,同乡有个人曾凌辱过他,让他极其难堪。后来他当了尚书,这人以下属官吏的身份来到京城,当得知尚书就是先前被自己凌辱过的金忠时,吓得面如土色。可是,金忠仍旧荐举、任用了他。有人问金忠:“您与他之间不是有怨恨吗?”金忠说:“我是看到他有才能才任用他,怎么可以用个人的私怨来掩盖他人的长处呢?” 

忍辱不怨,是一种了不起的德行。一般人注重实利与当下感受,很少注重往昔的缘分与将来的回报。怨缘在此时得以善解,也就杜绝了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怨缘在此时得以强化,也就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冤家宜解不宜结”、“解铃还须系铃人”等等,都是说善恶有报不可避免,一切都看你自己怎生对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梓尘 | 荐/梓尘推荐:
☆ 编辑点评 ☆
梓尘点评:

如果谁在此时行恶、构怨、斤斤计较,那他必在彼时,让他强加给别人的伤害,都回报到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