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日本流行的年功工薪制很有些特别的意思。最近看到日本野村证券研究所(相当于美国的兰格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一方面在于终身雇佣制,一方面在于年功工薪制。感触颇多,就想说点什么。
工资制度本身是一种管理制度,体现着管理理念。我们知道,工资制度的设计,要同国别、文化背景以及企业要塑造怎样的管理理念联系在一起,要体现公平和激励的原则。作为现代企业工资制度,能力工资与资历工资是两种主要方式,又各有利弊。能力工资制在西方比较通用,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个人;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强调协作,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配套的年功工薪制就是缘于这种文化背景。终身雇佣制就是员工没有出现重大的责任事故,企业是不解雇的,一直做到退休,还可以拿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年功工薪制就是不以个人能力,而是以年龄、工龄来做为确定员工间工资差别的依据,工龄越长,工资越高。两者加在一起,很有点象我们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企业大锅饭,其实大不相同。后者是呆板的平均主义工资发放模式,前者是基于行为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比如说在日本,一个人刚加盟到一个企业,他的工资最低,随着工龄的延长,工资也在上涨,和老员工与新员工相比,工资就有了差额,这体现一种先来后到的公平。随着工龄延长,能力提高,他也由一个不纯熟的劳动力逐渐变成了专门的人才,如果表现良好,就有顺畅的晋职通道,这体现一种激励。问题在于这种体制是否会造成员工的懒惰和不求上进?情况并不如此,先到的员工被看作是后来员工前辈,后来者都尊重他,他也会象前辈一样努力的做后来者的榜样,他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份收入,我们都听说过,日本人都是工作狂,疯狂工作的目的到不是为了更多的奖金,而是员工自觉的把企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依托,尽力为它做的更好,使自己的企业变的更好,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工薪制还可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品质。忠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最起码能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尤其在企业遭遇困难的时期,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更不会出现树未倒而猢狲散的现象,这一点对于弱势企业更为重要,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所以,日本企业的抗打击能力较强。
年工薪制还可以抑制员工跳槽,如果一个员工要到别的企业,工资需要从头开始,逐年积累。如果总跳槽,那么你的品质就会被质疑,缺乏忠诚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一旦别的公司开出的条件还要好,那么你会不会再跳走?在我国很多地方,跳槽次数多则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吧。在日本是不提倡企业间的人才流动的。人才流动其实是外部经济环境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它的结果往往造成人才管理的“马太效应”,富者恒富,穷者恒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竞争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所在,获得人才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引进,二是培养。引进人才的代价通常较高,但可应急,实力是前提,实力不足,高水平的人才引进空谈了,相对而言,人才培养的代价较少,不过需要耐心。如果不急功近利的话,就要有一个科学的人才管理模式。在我国,有些企业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绕着,当招收的员工培养成熟练工人之后,他们中很多人就不满意自己的待遇,跳槽到别的企业了,出现的员工空挡就得再培养,成手之后,再跑,就这样周而复始的沦为了实质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费了很大的力气,自己的企业员工却还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企业员工的职业熟练程度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直接保障,劳动效率无法提高,企业的档次难以改善,为他人做嫁,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所以作为实力不强的企业,在没有优势的条件和环境下,留住人才就远比引进人才更为重要。把员工的长期服务和忠诚留下来的话,总有一天企业会真正的做强、做大。我觉得年功工薪制对我们人才管理模式的确立不无启示。
本文已被编辑[浅草闲阳]于2007-11-23 22:39:0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云生云灭自在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