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吃馍馍与看《百家讲坛》小雨沙辣

发表于-2007年11月23日 早上8:54评论-0条

中国有句颇具生活气息的俗语: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文字虽粗浅,可是道理却挺深: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包括思想、感悟、体会、经验什么的,陆游不是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你从书本上、或他人的口传身授中得到的知识毕竟是间接的,苍白的,带有浓厚他人色彩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亲历亲为。

生活中,捡拾他人嚼过的馍,并津津乐道,向他人炫耀,这一愚蠢的举止除了智障人以外,谁都不会去做的。可是,在生活中,这样的智障行为可也并不鲜见啊!

就说说眼下风靡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吧,央视煞费苦心,遍邀全国各地的宿师大儒,将他(她)们荜蕗蓝缕,兀兀穷年的学问精华以现代、便捷、浓缩、快速的方式传播出去,很快便俘获了国人的心,人们奔走相告,津津乐道,都以收看《百家讲坛》为荣,好像谁越痴迷《百家讲坛》,而且一集不落,谁就是最有文化品味的,谁就是生活最时尚的。

愚虽愚钝,但也好歹念了十多年的书,历经了十年寒窗苦,大略听了几回百家讲坛,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只不过是大众文化普及节目,最适合那些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士收看。而且节目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比如易中天的品读三国。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甚至部分节目还有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之嫌,比如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些同学读书甚少,于是恶补起来,又不想踏踏实实沉下心来,于是就找了些中外名著所谓的浓缩版和赏析文章来读,书倒是读了不少,只记得约略的情节,可是名著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那种神韵没吸收多少,谈起心得更是没有。

正所谓“一千个人读红楼,就会有一千个林妹妹的形象”,于丹品读的论语,虽然如春风化雨,但那只是于丹心中的孔子,你心中的孔子又是什么样的呢?易中天讲三国,虽然慷慨激昂,侃侃而谈,可那是易中天眼中的三国,与你又有何干呢?论语三国等中华典籍博大,置身其中就如同闯入茂密森林里的一头小鹿,短时间内很难把握它的神秘,何况我们还是假借他人之手来代替自己阅读,这就难逃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之嫌

主[xi]不是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自尝尝。知识可以快速积累,可是感悟却不能速成。还是沉下心来,找一本《论语》来细细品读吧,你会发现与于丹眼中不一样的孔子,他是那么可亲,他并不总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也有世俗中人生之喜悦,失意之时淡淡的哀愁和悲凉。读一读红楼梦原著,不同的年龄段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少女时代无条件喜爱林黛玉,嫁作人妇又特痴迷薛宝钗甚至王熙凤。鲁迅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面对这样一座宝山,光听听刘心武的一面之词,你不觉得这辈子太亏了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人生一世,谁甘愿被人折断翅膀,阻断阳光,夺走本应属于你的香甜的面包呢?

本文已被编辑[藤蔓居]于2007-11-23 13:00:1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小雨沙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藤蔓居
☆ 编辑点评 ☆
藤蔓居点评:

博取各家所长,当然是读书人的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