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的看不起经商的,这大概是中国文人的一个通病。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曾在某报上读过一篇短文。该文的大意是:一帮文人与一伙经商的老板共进午宴。席间,某文人突发酸气,问老板甲:先生知道莎士比亚否?老板甲道:哦,莎士比亚?知道,知道,我还喝过呢!不过不及xo过瘾。众文人一愣,接着纷纷捧腹,酒肴乱喷。老板乙看不过,拽了老板甲一把大声“纠正”道:爷们,真是打着锣找孩子——丢人现眼,莎士比亚是高级饮料,你怎么当洋酒了。这下,众文人眼泪鼻涕都笑出来了。老板甲自知出了洋相,却脸不红心不跳,等他们笑够了,不卑不亢地反问那位文人:请问芝加哥的绿豆多少钱一吨?该文人疑惑地摇摇头说:不知道。老板甲冷笑一声说:我以为你啥都知道呢!咱们不过是一比一。言毕拂袖而去。众文人全成了“斗鸡眼”。
开始,我是把这篇文章当笑话读的,后来结识了一些经商的朋友,知道了经商的甘苦,就觉得文人戏弄商人委实没有道理。常言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鸭子会浮水,耗子会打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人商人都是人,文人有什么资格耍弄商人呢?商人不知道莎士比亚,文人未必就懂得经商之道。胶东半岛有句俚语叫:“卖鱼的不说虾(瞎)话”。商人的任务又不是做文章,干吗非得知道莎士比亚呢?文人叱咤文坛,商人驰骋商场,无论脑力体力,商人花费得绝不比文人少,只不过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罢了。
商场如战场,商人之间少不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因斤斤计较,充满“铜臭”气。要不怎么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呢?这恐怕是文人鄙视商人的主要原因。其实,文坛也非清静之地。自古文人多相轻。文人之间你短我长,边吃奶边骂娘的事历代可数。有的作家一心想要成为文坛的“总瓢把子”,无奈才陋学浅、技不如人,加之岁月苦短,眼看自己脑钝手拙、行将就木,写死也弄不出堪与《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浮士德》、《追忆似水年华》等经典名著“叫板”的东西,便急红了眼,索性豁出脸皮破口大骂。管他已故的还是健在的,谁的名气大骂谁。十全十美的人和作品是没有的,挑毛病骂人比创作省事多了。再说,这的确是出名的一条捷径。被骂的人名气越大越能引起“轰动效应”。而且文人无职无权,不用耽心因此穿小鞋。于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搅得文坛乌烟瘴气。圈内人士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呀!只不过商人终日为生意所累,不屑于去了解罢了。
我这里毫无诋毁文人的意思。我虽不敢妄称文人,却也喜欢读书,深知学问的不易和重要。我对文人孜孜不倦、严肃认真的求学精神和广博的学识一向是无比崇敬和羡慕的。但一码归一码,一个人的学识并不能和他的人品划等号。唐朝大诗人崔颢、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他们二位应算是有学问的人了吧!但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崔颢目中无人、生活糜烂;大仲马更是放纵自己,养情妇、与妓女鬼混,花天酒地,常常入不敷出。我们总不能因为欣赏他们的学问就原谅他们的恣意胡来。同样,也不能支持文人仗着有学问就可以随处卖弄和取笑他人的半点也不谦虚的做法。
文人和商人只是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应有孰尊孰卑之分,文人有文人的绝活,商人有商人的招数。正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南拳北脚,各打各的。话不投机,你一边“歇菜”去就是了。上面说那个老板甲,从“兵法”上说,我认为他的智商要高于那个文人。他不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见好就收,扳回本立马拍屁股走人,倒把那帮文人置于尴尬的境地。可见,文人在粗人面前卖弄学识,跟富人在穷人面前摆阔一样——叫人烦。
本文已被编辑[林秋菊]于2007-11-21 19:50:5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偏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