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粗略的眼光扫描一下中国现代文学,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国共对峙的十年,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这个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的声音,通过文学我们可以理解那个时代国民的心理状态,国家的内政外交,社会风俗生活的画面,最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当时国人的思想。
当代文学,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它和现代文学一脉相承,是构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如果要对当代文学作一个具体的结论,是好是坏,我想并不在我们这一代,也不在下一代,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来看我们目前的文学就更加透晰,明了和全面。在许多的时候,我甚至偏激地认为我们当代文学已经穷途末路,或是陷入了一种物欲横流的泥潭乃至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的境地!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还有让我们为之狂热,为之追逐,为之心牵梦绕的文学作品吗?没有!为什么经济越发展,我们物质越丰富,而我们的内心世界越贫乏呢?我想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面前的严峻问题。许多作家都为了获得某些个人的利益,不惜舞文弄墨,写些空虚虚伪的作品,这是对文学的亵渎,是违背我们良心,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啊!
当代文学受政治影响十分明显,从建国以来提出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宗旨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也就是从同时代起,文学创作大多数表现的是在政治影响下的国民思想。当然,这对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多数作家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几乎所有的题材都和政治紧密相关,这就使人感觉到文学的单一和重复。出现了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创作倾向,如果文学作品从头到脚都是一个模式,就会让人觉得那如同一具僵尸或是木偶,缺乏生机和活力。
文化大革命使得整个社会把眼光盯住了文化领域,“文学”这个文化母亲怀抱里的小婴儿遭到了致命的摧残。动不动就是批斗,资产阶级情调,阶级矛盾,甚至反党反国,这样的现实,使得我们的作家又陷入了另外一种深渊,尚未找到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他们在这时候要面对这么两个问题:到底要怎样的文学才是社会主义文学?到底要怎样才能不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大多数作家选择了沉默,有极少数的作家站了出来持反对意见,然而他们的反抗犹如以卵击石,最终毁灭的他们自己。
同时当我们现在不敢也不想去回忆那一段艰难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思绪却没有可以触动内心最深处的回忆,没有可以深思和想象的东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曾经以政治号召影响一代的中国青年,他们逝去的青春岁月,他们的那一段苦难的记忆,如今却成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大多取材于此。那一代的知识青年成为了文学直接的表现者和支撑者。
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技,设备,技术,同时也涌入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而我们这些很少接触外国事物的百姓却将西方的文化,思想全盘接受。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态,物质的丰富,人的私欲观念越强烈,文学也和经济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缘,而这缘的载体就是我们的作家和利益。
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也很必要。但如果社会中的没一个个体都只顾利益,社会也失去了它的本性,在思想开放,经济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想应该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现实的局面却令我们很失望,虽然作品种类繁多,但真正称的上花的却凤毛麟角,难道我们的文学真的可以用金钱收买吗?
政治在二十世纪引导,影响中国文学,经济目前看来在摧残着当代文学,离经济太近,我们就失去了内心静心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并不是我们缺少有才华的作家,而是很多有才华的作家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因为社会的“导向”我们暂时迷失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走向了偏离大路的盲肠小道。
“韬光养晦,徐图大志”目前的文学趋向与经济化,功利化,难道真的文学就穷途末路了,会像有人说的“电影主宰二十一世纪文化”?我想不会,文学作为人类最原始,最纯洁的本性,它会和人类一样长存!我不是一个能做文学的人,也不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更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者,但我却是一个有思维能力,有话就想说的小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文学家,作家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责任心,凭着自己对文学的前途,对文学未来生存只路的忧虑,少一分功利,多一分纯洁!我们读者是多么希望看到真正百花齐放的文学春天,多么期待春天里的第一株迎春花啊
-全文完-
▷ 进入炳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