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推崇上古时代的娥皇女英与舜的爱情故事,姐妹同事一夫,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两人携手助夫铲除政敌,伴夫一步步走向成功;舜死了以后,两人又相伴投江,追随他到地下。世间痴情女子,莫过于此二人了!
舜是帝王级别的人物,拥两个女人似乎太少了,无怪乎成为千秋之典范。后世的帝王们更是三宫六院,美女如云,还时不时要到外边去偷腥。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也可以倚香偎玉,妻妾成群。然而普通庄户男人,多收了三五斗,也难免不了有舜帝之想,妻子之外,还想纳一门小妾。一个男人应该有两个老婆,看来天经地义了——这是上古圣人留下的规矩。最好是姐妹,当然不是姐妹也没关系啊。
这个思想在读书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即便生活中不容易达到,但是在文人笔下,有许描绘双美事一夫,尽享齐人之福的故事。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边不止一次提到这种现象。《恒娘》中的洪大业有妻朱氏和妾宝带,《嫦娥》中的宗子美娶了嫦娥和狐女颠当。似乎在古人看来,一个家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是最稳定结构。普通百姓,大老婆之下有小老婆,福分足亦。若是向西门庆一样,见一个稍微有点模样的就弄到家,那就是浮浪子弟了。如若再贪多嚼不烂,或者青楼妓馆的胡混,那就差不多是败家子了。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对好色的贾赦,和贾琏辈颇有不屑之意,而对贾政就要客气多了。贾政有一妻,王夫人,只有一妾赵姨娘。对主人公宝玉,最后也为他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前途,一个贤淑的妻子宝钗,一个温柔体贴的侍妾袭人。在一些通俗话本小说里边,更是如同劝世格言一般,传达着这样一个理念。比如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蒋兴哥相会珍珠衫》一节,颇值得玩味。蒋兴哥娶王三巧为妻,可其妻耐不住闺中寂寞,与陈商勾搭成奸,并以蒋家祖传珍珠衫为赠。到最后蒋兴哥一怒之下休妻。然造化弄人,蒋兴哥后来娶了陈商妻子平氏。他的原配妻子历经波折也回到他身边,易妻为妾。平氏能独守空闺,耐得住寂寞,后来陈商死了,她又卖身葬夫——这正属于封建道学家所推崇的德行高尚的女人。王三巧因一时偷人终身悔恨,其行为不端可能让男人一辈子不放心,所以它只配作妾。而平氏是足以让男人放心的女人,任何时候不用担心她出轨,这样的人作妻子再合适不过了。
可见读书人的潜意识里边认为,作为一个男人,成功也罢,窝囊也罢,都应该有两个女人。最好一个出生名门,有大家闺秀之风范,却无千金小姐之骄横难缠。一个是小家碧玉,甚至可以来自舞榭歌台,青楼楚馆,但必须有貌,又有些许小才。一个生活在现实中,一个放在梦想。一个穿梭于厅堂,一个事奉于书斋。一个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管理茶饭,侍候起居;一个红袖添香,铺纸磨墨,伴读身边,软语温存。前者要贤淑而有德,后者要温柔而可人。
对妻和妾的需求,抛开传宗接代的问题不谈,多少反映了男人们在心理上的深层次渴望。封建的知识分子,在伦理道德,圣人遗训,家长威严下不堪重负,在社会,科场与家庭中艰难挣扎,他们的软弱和面对现实的低能使很多人热衷于幻想。一边是艰难的生活,一边是富贵的温柔乡,一边是现实中彪悍善妒的老婆,一边是希望的风花雪月。是复杂的社会造成了文人性格的异化,是现实中的无能无助造成了文人对爱的双重需求。外边是处处围城,四面楚歌,回到家就能有一个温暖馨香的落脚地吗?
妻要贤淑妾要浪。大老婆有德却难有才,过于死板,缺少情趣;小老婆有貌(或有才)未必有德,很容易让人把她当作坏人,淫邪放浪之人,这倒更容易让男人放的开。跟大老婆可以体味家的温暖,生活的安定,跟小老婆可以感受狂放和激情,让人心生无限想象。
妻要贤淑妾要浪。大老婆追求现实,运筹帷幄,算计全家的饮食温饱,小老婆懂得浪漫,只顾迎合你的欢心,不会考虑其他问题。前者像男人的母亲,更像老妈子,后者像男人的狐朋狗友,红颜知己。有食物饱其腹,美人环其右,文人们这才诗词歌赋,下笔如神。只不过这文章里多了几丝脂粉香浓,和骚情气息。
当然妻妾二人都要有足够的包容心,这个包容建立在友谊、情感、修养、利益之上。(这多半是靠不住的。)其前提还必须是有足够的金钱和物质条件作为依托。贫贱夫妻百事哀,你如果不能让妻妾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保管他们会先把你吃了。俗话说,“老婆是个鬼,又要钱来有要水。”一个女人的家庭就很少有调理顺的,何况是两个?倒是妾,身份特殊,好似局外人。所以,古人云,“妻贤夫祸少”。大老婆要贤淑温良,严守三从四德,家里岂不要少许多是非?
呵呵,现在的社会进步了,不讲什么三从四德,夫唱妇随,可社会上偏偏流行起了包二奶,养情人。你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呀,是腰包里有几个钱的钻石王老五,是拿着国家钱和权自个儿用的龚老六……俺们这些没钱又没权的,只有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地说,让他们忙活去吧,历史雄辩地证明,那是捉起虱子放在自己的脑壳上叮——-自讨苦吃!
本文已被编辑[鲁速]于2007-11-20 10:41:5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饥渴的骆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