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绵延起伏于祖国辽阔的北疆边陲,宛若一条逶迤而威武的巨龙雄姿勃发,纵横驰骋,跨过浩瀚无垠的沙漠,横穿苍茫辽阔的草原,踞越高峻危耸的群山,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
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东起点,地势高峻。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主持修建的“入海石城”,远突侵海,如同巨龙探首饮水,挥涛舞浪,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巍峨高耸,沉郁沧桑,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跌宕曲折,时而平稳徐缓,时而陡插云霄,烽台古旧险峻,危峰连绵氤氲。碧天素云,风景如画。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永不不息,销蚀万物,泯灭风流。弹指一挥间,沧海已成桑田,天地早换容颜。今日重观,烽火狼烟飘散一空,不见踪影,兵戈血争已经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凝固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站在关城,俯瞰周边,但见险峰叠翠,峭壁葱郁,迂转回环,倔然前行;碧海银波,波谲浪诡,冲击拍打,金沙攒岸;耳边风声萧飒,如呜似咽,涛声疾恶,虎啸龙吟,仿佛在向后人子孙诉说着沉重的历史。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的西部主宰,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号称“天下雄关”,堪称龙尾。嘉峪关地势险要,兵家必争,建筑布局精巧细致而又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登楼远眺,长城犹如巨龙游动于翰海大漠,起伏续断,忽隐忽现,神妙难测。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宁谧安然,让人如痴似醉,无限向往;或夕阳残照,朔风忽起,狂烈干躁,黄沙漫卷,便会自然忆得古时“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戍边之苦。
远处群峰莽茫,横亘绵延。直插云霄的顶峰上,一只雄鹰傲然不群,凄然一声长唳,阔大如轮的翅翼便迅疾划破了浩瀚的天空,如同一道闪电,穿云破雾,刺向苍穹深处。云笼沙罩,挡不住他奔腾的欲望;崇山峻岭,盘桓着他征服的雄心。翱翔天际,巡瞰尘世,深邃的眼睛放射出悚栗冰冷的光,如钩的利喙炫耀着雄武的威力。秉天地之桀骜,挟雷电之余威,利爪击处,风云惨淡,隐约传来骨骼破碎的声音和猎物凄惨的嚎叫,百兽闻之色变,匪物为之飞窜。
古时的长城总是与武力和战争分不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大多是指明朝时重建修缮的长城。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规模修建长城的现象。当时比较出名的就是处于北部,与强悍的匈奴和东胡搭界的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北方的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发展的很快,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战术上主要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不定,出其不意,猝不及防。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引起边界地区居民的极大恐慌,并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这三个诸侯国就想方设法以扭转不利的局面,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改革兵制;二就是修筑长城。
长城的修建坚持了“因地而形,用险制塞”的原则,要么依险要山势,挫敌骑兵;要么临大河之阳,断其水源;在平原广地则高墙厚壁,横断南北;并且设有很多的烽火台以便及时通报军情,在重镇要塞还设有屯集重兵的障城遥相呼应,以备应急支援。在当时生产力和军事力量相对落后的社会里,长城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所以一直到了明朝,统治者为了使江山千秋万代,永延不绝,依然花费巨额人力、物力、财力重修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遥望近瞻意惆怅。万里长城仿佛一位历尽沧桑,饱尝忧患的古稀老人,体验得千载的酷暑严寒,经历得世间的炎凉悲苦,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体味了炎黄子孙的甘美痛楚,始终从容静默的关注着神州儿女的浮沉忧乐。他,已不能再健步如飞的傲然急行于弥漫的硝烟,而是步履蹒跚的踯躅于幽深的历史时空,他积淀着亿万穷苦大众的血汗和魂魄,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是承载了华夏灿烂文明和卓越文化的华章典籍,也是一部记载了神州沉郁厚重史实的绝唱巨作,永世流传。
兼并诸侯,一统天下,自诩德比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因为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便命蒙恬将重兵北击匈奴,且调集天下黔首及罪人大规模的修建长城以抵御外侮,确保社稷万世无虞。工程巨大,旷日持久,妻离子散,民生凋敝,人心恐惑。曾经有一位素衣缟裳的年轻女子,俯伏于长城的脚下,惨然痛哭,哀怨冲天,恸彻寰宇,鬼神随之悲嚎,造化黯然泪下。于是,长城也经不住感化,萌动恻隐之心,轰然坍塌,让她郎君的尸骨重现天日,与她再逢。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人们杜撰的传说,可是他却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巍峨躯体下汇流可以成河的殷红鲜血和堆积俨然为山的累累白骨,永远警醒着世人:在封建社会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城并没有看到胡人入寇,夺取大秦基业。可是,却亲眼看到了一个佣耕之徒为了反抗暴虐而昏聩的秦二世的苛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呼百应,从者云集,耳畔回荡着他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铿锵壮言。于是强大的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难道这就是当年所向披靡,锐不可当,令六国心寒,四海战栗的大秦吗?缘何坚如磐石瞬时便朽若败木,固若金汤却乱自萧墙?长城困惑着,思索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长城从古以来就是不寂寞的,从其诞生之日就有雄壮威武的将士们与他朝夕相伴,不舍不弃,誓死保卫着祖国的锦绣山河。平川斜阳,映照猎猎军旗;风声瑟瑟,战马昂立嘶鸣,将士一心,同仇敌忾,时刻准备痛击敌寇。夜深人静之时,蓦然羌管悠悠,胡笳齐奏,思乡之情陡然而生。富贵温柔乡,缱绻迷恋,人之常情,然非男子之志。丈夫处世,应以天下为己任,建不世之业,投笔从戎者有之,马革裹尸者有之,焉能困守情欲,甘于糜烂?今日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似乎是落寞孤独的,可是在祖国的边疆重镇,乃至荒芜边所、大洋深处、雪山之巅依然有无数的战士默默的戍守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了牢不可破的“万里长城”。他们不慕荣利,甘于隐默,身系国家安危却不事张扬,与万里长城一道日夜保卫着锦绣山河,岂不壮哉?
明朝重臣吴三桂,在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占京都之时,不及时起兵勤王,而是逡巡观望。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放弃重塞山海关,引满兵入关,致使神州大地门户洞开,失去防守凭依,结果精骑善射,将骁卒勇的满兵乘虚而入,势如破竹,定鼎中原,一统天下。长城恰若北疆的藩篱,拱卫着祖国的安全;尽管在这几千的历史中,长城周围战事不断,却由此而又成了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之花,只是这条纽带沾满了血泪,散发着血腥之气。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越过这个藩篱,踏进这片辽阔的疆域,便会被同化,逐渐融合,像蒙古族和满族,虽曾经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却仍不可避免的在这个大熔炉中被销熔,最终锻造成完美无缝、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
历代王朝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长城编织着他们江山万年永固的美梦,却也禁锢了他们的思想。近代清王朝,经历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便喜不自胜,号称“康乾盛世”,自以为地大物博的天朝上邦。且我们民族防守之道便是高墙深池,美其名曰固若金汤,以此似乎就可以防守无虞,高枕无忧。我们国家北有坚固高墙——万里长城横断南北,西面是荒凉的高原大漠,东面和东南是天险“深池”——辽阔无际的汪洋大海,东北和西南则是弹丸之小国,何需惧惮?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安稳的躺在舒适摇篮中的孩子,资财丰饶,何事堪虑?当西方国家和近邻日本奋发图强,疾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却依然洋洋自得的生活在美妙的幻想中,恹恹欲睡,裹足不前。
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远涉重洋,无情的击破了古老帝国那斑驳紧锁的大门的同时,也粉碎了那萦绕国人心头斑斓的迷梦。万里长城就像著名的“马其诺防线”,成了一文不值可笑的摆设。可是兵败国破的结局能归咎于万里长城吗?岂不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岂不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耻辱历史给我们的最深教训,也是我们应铭记在心且化为前进动力的永恒真理!
天空依旧阴沉,厚厚的乌云正紧紧的迫近盘踞于远方群山上的万里长城。雾霭朦胧,苍迷如海,巨龙般的长城蜿蜒的伸向远方,虽因岁月销蚀而显出衰颓之态,却依然倔强的挺起不屈的脊梁,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勇向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里长城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明古国焕发崭新活力,傲然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本文已被编辑[四季秋天]于2007-11-18 10:44:4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