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悲当何来,喜当何至
诗 云:名利区区过眼云,或悲或喜枉伤神。
求真悟道轻捷路,一翼凌空不染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及至尘世中的任何生命,无不泡在情中。有情而后有悲喜,悲喜实乃人之常态。神佛无人之常情,取而代之的是慈悲,看众生平等,又平等的对待众生,无不符合宇宙的根本特性。
人之所以有悲喜,即因人在人的范围,有太多名利、得失、是非、荣辱、高低需要计较,又因坐井观天,难知更大智慧与真相,所以必重眼前,必多困惑,必沉九渊,悲喜也就自然而然激发。如果人已超然物外,心在九天,心无挂碍而神通大显,那么尘世的任何表象与变易,都不足以惊动肺腑。人看人事,犹如乱麻一团,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梳理。神看尘世,不过一盘简明不过的棋局,人之或悲或喜,都是他们在低层时空的正常表现;因为上天限定了他们的标准与模式,他们也就只能如此这般演绎。
人的低能与不觉悟,遂使人之悲喜,并不需要更多理由。或为蝇头小利,或为身家性命,或为虎皮面子,或为爱恨情仇等等,而乐而忧,而生而死,而狂而怒,不一而足。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虽然淡化了自我,强化了大众,亦属凡尘之事,摆脱不了人心的制约,达到不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悲喜一经产生,人便难以抑制。悲则悲不自禁,喜则喜不可支,甚至悲痛欲绝,乐极生悲,或者贻误大局,或者赔上卿卿性命,或者精神完全分裂,凡此种种,并非鲜见。
如何避免悲剧,如何在情意蔓延之中磨砺人心,如何因为种种跌宕而幡然清醒?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何为至悲与至喜?生命在结束之后,并非永远消失,而是面临三种去向:天国、地狱与三界轮回。对于十恶不赦之徒,虽然最终使它形神全灭,什么也不留下,却也要先到地狱百般熬煎,偿清罪恶;这是生命最可怕、最可悲、最致命、最无望的结局,任何生命到此,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与此对应,生命还有光明大道,即是返本归真,往生天国,永离轮回之苦,永远幸福吉祥,而且无迷无惑。至于轮回做人的滋味,无论其甘苦,人人都能体察。
因此,人之至悲,即在远离大道,丧尽德分,积下大恶,唯有全灭一途;人之至喜,即在崇尚道德,修养身心,同化真理,最后回归净土。针对一言一行、一思一念与一得一失,倘因背道、失德、亏心之举而悲,实堪大悲,最是值得;而后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焕然一新,悲则拥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实是大喜。倘因虚名、小利、暴行而喜,喜则喜矣,祸却日积月累,一旦堕入无间地狱,即为大悲。
故圣人盛名则悲,无名则喜;见利则悲,见义则喜;受赞则悲,受责则喜;处顺则悲,处逆则喜。或悲或喜的准则,全在是否有利于修习道德。小人相反。小人津津乐道于眼前,所以争斗不休,钻营不休,算计不休。小人多悲,因其未获不该获得之利,所以无损,所以反为美事。小人多喜,因其常获不该获得之利,所以大损,所以反为大不幸。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