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可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
——《卫灵公第十五》
【简 注】
[1]杀身:牺牲。
【意 译】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理 释】
仁者超然于生死。生死虽由天定,天却根据人的心性与表现来裁断生死。所谓生死有命,是说人的生命的长短,并不由人的想望与努力来定夺。所谓命由自我,是说你的本性是否真诚、善良,你的言行是否纯正、宽和,它们一起注定你的生死。
而且,仁者并不将生死看得如常人一般紧要。常人多想健康、长寿,却不知其前提,必定在于心性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仁者却知,人来在世间,只如旅店小住,匆匆一过一往而已;人之存活的要义,决非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在迷中悟会真理,找到回家的路途。
所以,仁者最看重的,莫过于仁心与仁行,莫过于求道与悟道。生命为坚守仁义而丢失,那只是尘世的丢失,转眼就会在另一重时空新生。生命为苟延残喘而违背仁义,虽然可能多活一些时日,却会失尽在美好时空立足的任何机会。
【例 述】
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曾遗命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待父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即位,两人便先后逃到周国。恰值武王伐纣,二人曾叩马阻谏。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明末清初,很多人奋起抗争,以身殉国。在吴梅村之前,洪承畴、吴三桂、钱谦益等早已跪倒在多铎的面前,成为贰臣。吴梅村深受皇恩,所以在朋友提醒他不要接受征召时,他几乎未经考虑,就斩钉截铁地回答:誓死不出。但他的决心不够坚定,又深受名与利的诱惑,不久便低下头来。后来,他愧悔不已,并于临终时写道:“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思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伯夷、叔齐,一直被视作高尚守节的典范,孔、孟及司马迁等人都赞赏有加。至于吴梅村,且不说他人之论,他自己都深觉不耻,以为忍辱偷生,罪孽深重。人固有一生、一死,为何生死有别?前者坚守内心的准则,宁死也不放弃;后者受外物支配,求生以叛志节。在关键时刻,所谓大节,即是天道在此时此刻的要求,谁也不可背弃。人自有权变之策,天道却一以贯之。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