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胡思录五宇の航

发表于-2007年11月18日 凌晨4:33评论-1条

十九

无意中看到了席慕容先生写的《燕子》,我特别这前面那几段: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由一段歌词引出父亲的两个“好可惜”,文章也由此埋下了伏笔。让我想到“故国不堪回首……”或是“故国东望路漫漫……”,因为我知道席慕容先生生活在台湾,谈到此海峡两岸四十多年监禁,这是每个中国同胞的一笔心伤。

我期望她的后文能把这种沧桑感更强烈的表达出来,正如那首《送别》,小时候在《城南旧事》里听到过,“城南旧事”说是正是民国时代的北京,电影里面的那个女演员,其实就是女作者林海音,而林海音先生也那时随父逃亡到台湾的,这是另一种不期而遇。

记得前些天,和父亲在家同看央视播放的文化记录片《复兴之路》,里面不仅几次的提高台湾,父亲更是语重心长的说道:

“刚出生的那时候说是收复台湾,后来一直到上学就讲和平解台湾,但等下乡之后就说等待时机和平统一台湾,一直等待到现在我年过五十,头发都花白了还可以等到这一天,我真不知道还能等到那一天……”

听了父亲的那句话,我心里暗暗的流泪,好似清照词的一首“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抚近追昔,繁华尽逝,词里的“梅花”不也是父亲所说的“台湾”吗?

历史课本里我记得三国时代的卫温率军先发现的台湾,从此历朝历代将其划为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今更是攥着多少中国人的心呢?

思来想去也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07·11·16·凌晨

二十

有一个大学朋友,当时无话不谈。这无话不谈就是我们等于超越性别类的哥们,毕业之前她到是显得颇为冷漠,但等有了女朋友,与异性朋友便不是频繁的来往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来袭,在某城市的酒店里我看见了她,她故意的躲避我,转身之后我只能在一扇门后感受里面的灯红酒绿。

过去看过魏君子的一篇娱乐评论,叫《艳星的下场》。此时里面的一段话在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否则陈宝莲何以跳楼自杀?李丽珍何以滥交惹祸?邵氏艳星陈萍何以年届五十仍在歌厅跳脱衣舞?更有个当年红极一时的邵氏艳星余莎莉近来被曝潦倒街头……世俗如我辈又如何视之?难道会继续以轻视中带着同情的语调道:下场固然不错,艳星阴影却必定笼罩终生。”

对此,我深信不以,身体是爱情的圣殿,扭曲的自己的感受是痛苦的,可以痛苦真是能笼罩终生吗?可能在某个黑暗的眼泪会倾泄不止,但等一夜之后换回的竟是一身的名牌衣服,是否也就无所谓了呢?

这真是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没个法子。

07·11·16·16点多

二十一

姜子牙当年很不得志,卖面粉狂风大把面粉吹散了,真是倒霉到了极点,妻子弃他以去。后来姜子牙封侯衣锦还乡的时候,前妻拦轿认夫。姜子牙不发一言,只叫侍卫打来一盆清水,泼在地下,然后说:“你若能将泼出去的水收回来,我就和你破镜重圆。”

这便是最初始版本的“覆水难收”。

东北二人专曾有一出戏叫《马前泼水》,这个故事和姜子牙泼水的故事颇为相似。感情真如一组对偶的句子,少一点共鸣,无其他可谈。

二十二

四川有线今晚播放了三集《乾隆王朝》,焦晃先生版本,焦老师年近七旬的年龄从刚登基的而立之年的乾隆,一直演到叟翁之年也够难的。今天这集欣赏之余,心中有些许感受,若不与朋友们说来,是为不恭。

今晚这集说,乾隆要给太后在祝寿之际,要建一座万寿楼。工程之浩大,消耗的银两也不小。刚出茅庐的和王申夸下海口不用朝中的库银,自己想办法凑齐那300万银子。我看这300万银子也够推成小楼了。

和王申次日召开了募捐活动,这太后过生日哪不得争先来捐钱。

可以御使钱、尹两位大人为此愁的够戗,一年俸禄才能过千两。可其他的官员捐的数目让二人目瞪口呆。钱、尹私下里只能打肿脸撑胖子。

之后出场的人物便是普道昭,原本一介当铺掌柜。在和王申承办修缮万福楼期间,误将前来典当的御史钱峰等人误认为是打秋风的昏官开始,见和王申,捐8万元助万福楼,并替两位御史捐银400两,得和王申举荐,由乾隆钦点为江苏江浦知县。但普道昭和和王申说了就几句台词,很是经典。

普道昭说:“和大人那两位是清官,我打心里敬佩清官。”

和王申说:“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清官?”

普道昭答:“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能是清。这两位御使就为了这几百两银子,竟然屈驾前往小人的典当字号,要变卖祖上传下来的遗物,都穷到这份田地了,您说他不是清官是什么呀?

和王申说:“普先生,你可不想是一个生意中人哪?”

普道昭答:“小人确实是世代经商。”

和王申说:“在我看来,商人重利,古今皆然。管它什么贪官清官?你却为什么这样上心啊?”

普道昭答:“和大人,恕小人冒昧,您的话小人是万万不敢苟同,士农工商,天下百业。哪个不敬仰清官哪?倘若为官者不清,贪官遍地,纵然是商人重利,那也经不起这层层的盘剥呀?小人算得薄有家资,尚且如此,那些个清贫百姓,那就更其苦不堪言了。”

我想此时的和王申尚不知道他不是天下第一贪,而普道昭在赴任前乾隆会见的那场戏里面,还有得赠和王申手书“廉”的场景,让人在那个时候真有更有感慨。 

天下的官人都是如普道昭那样,真是造福不仅仅是一方的百姓。

我看这个事件只能是偶然性,倘然天下商人这样的效仿,那不是一次成功的炒作。而天下不知道多少文人,穷其毕生的才华,浪费在科举之上,哪能这样容易做个官呢?

“普道昭”这个名字也是作者给以一些寓意,普天之上,其道何昭?

电视剧借古人提醒今人,给以讽刺。但起效果并不是见佳啊!

2007·11·17凌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思考的文字,值得品味。

文章评论共[1]个
谢一民-评论

欣赏了问好!at:2007年11月20日 清晨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