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此“渠”若要清如许 应有源头活水来黄自怀

发表于-2007年11月16日 晚上11:04评论-0条

此“渠”若要清如许 应有源头活水来

——说说山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使用

笔者上小学那阵,“文革”还没完全结束,学校里教学的单一化还是很明显的。书嘛,就两本——《语文》和《算术》。那时一般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教一教,讲一讲,再写几道题在黑板上,学生做一做,就算完事,至于“家庭作业”、“课外阅读”之类,几乎是闻所未闻的。那时虽然生活紧张,但那是大人们的事儿,作为孩子,还是比较快乐的。但要说起教学成绩,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有点不敢恭维。“语文”嘛,只能是认得几个字,背了几篇满带政治色彩的文章,还多半是“最高指示”;“算术”呢,就是能算几道加减乘除之类的计算题。就这样折腾着,要说“视野”,那就太狭窄不过了。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似乎才意识到了如此的教学只会造就一批思想“红”而文化“白”的“革命闯将”,于是将“推荐”上大学作了改革,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方将一味的“政治挂帅”转到了“应试教育”上来。的确,由于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应试”看起来好像要公平一些。于是乎,在“应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就连小学生也要遭到“升学”的考验,那种充满“火药味”的“应试”大战现在想起都有点胆寒。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学校都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各出版单位也瞄准了“商机”,各类《练习册》、《同步训练》、《密卷》之类的“教辅资料”在八十年代后期到上世纪末直到现在,都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些“教辅资料”中,自然是良莠都有的,有些粗制滥造的“资料”的确没有意思。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由权威专家研讨审定的,对拓展学生视野,巩固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记得《练习册》等最初发行时,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论证、比较,统一订购适量的资料,这既减轻了教师(特别是山区,课外资料匮乏到几乎为零的地步)的负担,也让学生获益匪浅,我们都曾一度为“教辅”而叫好。

但随着“应试教育”的深入,以及有些同志思维的变化,这原本有益的“教辅资料”不知何时就变了味儿,有好多地方都自由订购了,甚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觉得其中“商机无限”,于是乎,在订购的过程中吃点“回扣”之类就成了正常现象(就全国而言,后来为这种事情而被处理者也不是一个两个),这“教辅”成了教育乱收费的孳生地。这样一来,学生方面的“教辅资料”就“丰富”起来了,书包是沉了。但“资料”一多,就分不清“那条黄瓜好做种”,莫说学生,就连教师们也弄得不知如何利用了。师生疲惫,如何学习!

后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了,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以前的“惟分数论”,但那“教辅”的泛滥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是铺天盖地而来,“素质”嘛,要全面发展,所以“教辅”的种类也就相应增多了。可以说,“滥订教辅”的现象也曾一度遍及城乡。

直到前几年,政府为了从根本上制止教育乱收费,强制规范了教科书的发行,免去了学生除教科书、作业本外的所有费用,不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再组织学生订购“教辅资料”,市场上的资料,只能由家长在自愿的前提下给自己的孩子选购。应该说,这次决策从根本上制止了教育乱收费,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得到了减轻,大家都为政府的这一英明举措叫好。

没有了“教辅”,又遇上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怎样去“活用”教材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虽也知道要“终身学习”,但毕竟还是那些老师呀!在同时只有几本教科书的前提下,学生的城乡差别可就越来越大了。就笔者所知,在城里,老师如果给学生推荐一本课外读物,那就多数学生都会自己或让家长到书店去选购,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抑或购点《练习册》、《密卷》之类的作些课外练习,也是不无裨益的;而作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就有点每况愈下的感觉了,除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外,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也是原因之一。试想,就只有教科书和一点参考资料,教师再怎么挖掘,也就只是上课讲讲,写点题在黑板上,学生抄下来做一做,教师再改一改,就算这些练习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那所费的功夫也是事倍功半呀!

虽说“素质教育”是反对“题海战术”的,但“熟能生巧”是经得住检验的古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知识世界的“源头活水”来自哪里?当然首先是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引领,除此之外,走进自然,接触社会,广泛的课外阅读和多角度的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读书破万卷”,岂会“下笔如有神”?没有“熟读唐诗三百首”,岂能“不会吟诗也会吟”呀!但是,有的基层单位鉴于经费等方面的因素,片面理解“严禁组织订购‘教辅资料’”的规定,就来个“一刀切”,学生不准卖资料,教师不准讲资料。其实,政府部门作此规定的宗旨不外乎两层意思,一是杜绝乱收费,二是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起码的课外阅读还是应该提倡的。

中国人做事其实都是讲究“度”的,凡事都应该有“度”,过左或者过右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就近几年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凡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学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包括课外的阅读、写作、练习、参观游览、社会实践等)都是比较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为,作为山区中小学校,教师向学生推荐(学生或家长毕竟不内行呀)一点优秀的课外读物,有条件的家长自己去给孩子买点资料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只要是从“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来的,不是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再加上家长或老师的课外指点,还是很有益的事情。

作为学校,也应该想办法弥补没有了“教辅资料”后出现的空白,比如从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充实一下图书室,并加强图书室的管理,让学校随时都有点“源头活水”供应学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是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用优秀的课外读物来给予补贴或奖励,也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呀。倘能这样,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再感到单一、乏味,或许能稍稍缩短城乡差距;倘若我们把教科书以外的一切读物都拒之门外,那山区学校就真成了死水一潭,恐怕连“微澜”也荡不起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阑卧听风吹雪点评:

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至于怎么做,还是看掌权的人高兴不?因为你要是把渠弄清了,那养活这些大老爷们的“源头之水”可咋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