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的本事哪去了
读《西游记》的时候,孙悟空的本事另人费解:先前出场,他把天宫折腾得不亦乐乎,玉皇大帝要把佛祖请了来,施展了小小的伎俩,才将他压在五指山下———当然,施展这个小小伎俩,是有水分的,无论如何,孙悟空本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佛祖不过和他做了一个“逗你玩”的游戏罢了。到了后来,唐僧去西天取经,由观音菩萨拉了条线,猴子开始追随着师傅走上修行正果的路。从此以后,猴子的本事一落千丈,唐僧动辄便被妖怪捉了去,而猴子解救师傅,也很少由自己一力来完成,往往是要求告天上的诸位神仙———其实都是他当年的手下败将,此时各个都成了他解救师傅的救星。
猴子的本事哪里去了?
猴子在五指山下被压了五百多年,见了观世音菩萨,所问所想只是“度日如年,何时解脱”:他被压在石匣子下,口能言,身不能动,五百多年的禁闭关下来,用猴子的话说,是“我已知悔了”:猴子本事的一大半,在这句“知悔了”中,悔丢了。
这个时候的猴子,因为急着要从五指山下的石匣子中脱身,已经将自己当年大闹天宫的风采,用一句“知悔了”定了性:那个举动自然是错的,才需要“知悔”。
知悔了的猴子,再也不见七十二变本事的风采。他一路随着师傅往西天走,也一路和师傅发生着矛盾。不多时,刚刚从如来圈套的五指山石匣下解脱出来,就又带上了菩萨套给他的圈:紧箍咒。从此以后,师傅有了制胜的法宝,猴子不听话了,就可以让他头痛不已,然后大叫“错了”,或者“知悔了”,这种硬性的法宝是任凭何许人也敌不过的,即使是一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也一样逃不脱他的威力,除非你要“死当做鬼雄”。
带上菩萨套给他的圈,猴子一路忠心耿耿的护卫着师傅向西去。师傅的迂腐总是占尽上风,猴子在这种状态下,也就只能一次次的让师傅被妖魔鬼怪捉了去,得到自由后的猴子,才去施展一点点自己原来无所不能的本事,解救师傅。整个《西游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几乎都是这样套路的磨难:不过,妖魔也好,鬼怪也罢,手里有了唐僧要人质,猴子便不能太放肆。而且,可以看出来,猴子的本事在当年曾经大到不得了,只是因为他只需要照顾自己就好。这个时候,唐僧做了主角,猴子就一筹莫展,只能上天去,找那些不看管好自己坐骑、不看管好自己童儿、不看管好自己有带着“法术的宝贝”的神仙,貌似理直气壮、实则低声下气的“请”来帮自己的忙。到是钦佩那些妖魔鬼怪,得到可以长生不死的唐僧,哪个也不急着自己吃掉,不是先想起干妈,就上要顾及到兄弟,有福要同享。这些在福气面前没有被遗忘的亲朋好友,即便到了神仙出了面,也不肯有祸不同当,才见着真正的“英雄本色”、“好汉行经”,我倒总以为,妖魔鬼怪更是已经得了道。
在《西游记》中,前往西天取经的和尚,是需要先和皇上结拜了兄弟,才有着资格做取真经的使者。菩萨安排给他的三个徒弟,猴子当年只是一个弼马的温,沙和尚是一个卷帘子的大将,猪八戒是天蓬的元帅。这其中,猴子这个“温”怕是最小的官职,沙和尚虽然只是卷帘子的大将,但他能得以在天庭给玉帝卷帘子,最起码曾经是心腹,天蓬的元帅是最威风八面的,偏偏是因为调戏美女被贬下了凡尘,而且下了凡尘依旧好色不改,贪吃成性。猪八戒不仅是师傅最喜爱的徒弟,也得到人间普遍的认同,理由是因为他最接近真实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猴子的本事要么在当初答应菩萨取经时,就丢失殆尽,要么就是当年没丢的,也只好在紧箍咒的淫威下,藏起来,捏起去,才好混得下去。
幸好,猴子最后还是沾了师傅的光,也成了正果。只是,成了正果的师徒,在返回徒中又突遭一难,原因只是佛并没有仔细检查他们的资历,就将真经颁发出去。转眼发现取了真经走的,原来资历尚有所欠缺:他们只经过了八十难,离开九九归一差了这么一点点。于是,佛为的再加上一难。佛祖教条若此,猴子当年那耍起七十二变的性子,只能在“我已知悔了”,在追求真经的路上,在得成正果之时,以尽快的速度,忘掉。
西天路上的师徒,连同那匹白龙马,应该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化身。这五行中,唐僧是和皇帝结拜了兄弟,和尚也需要见了俗家的“神气”才有追求宏扬佛法的资格。白龙马犯的原是不孝的大罪,驮过了唐僧,就一切抵消,成了八部天龙马。官职最显赫是“悟能”,这个“悟能”不知算不算“无能”的意思,反正他只需“八戒”,找遍佛法,翻遍佛的清规戒律,倒没有找到哪一种境界里修行,是受的“八戒”。那个“悟净”,只是因为打碎了玻璃盏,就被贬下了凡尘,依旧痴心不改,任劳任怨的“一路朝西去”,似乎真有些悟净的味道,最后也得成正果,做个罗汉,不枉在玉帝面前做过一回心腹。猴子不论先前曾经多嚣张,总算是明白“游离于游戏规则之外,七十二变也全无用场”,在“我已知悔了”之时,将本事丢到一边,是个真正的“悟空”。
读罢《西游记》,阿弥陀佛,我等凡夫俗子,还是莫要不自量力,一并“悟空”了吧。
-全文完-
▷ 进入照妖镜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