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接到一个电话,是高中时的班长打来的。电话里说,“一簸箕饭量”要回国一趟,给老班长发了话,无论如何要联系到我,因为这次,他是带着夫人一起回家,而且,他当年在国外讨了夫人,就曾经在国际热线里答应说,一定要我讲那个“一簸箕饭量”的故事给她:他夸口说自己的魅力简直无法抵挡,只差这个故事还能破坏一点点形象,而我是这个故事的当事人之一,还是用“一簸箕”来计算他饭量的始作俑者。
“一簸箕饭量”姓田,并不是高中时原装的同学,高一过了一个学期,他才从别的地儿转了过来,当时我们学校也要算当地数二数三的拔尖,同学里,很有些是来自带着“来头”的家庭,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也就只是几个能够接触到“档案材料”的干部,略知一些底细。而若是能够在半腰,从外面转了来,则一定是有着来头的,无论怎样不显山、不露水,还是被一致公认为有“来头”的人物。
那个时候,学生的想法比起现在来要“傻冒”得多,并不会经营“关系网络”,大体还是性情脾气相投,就在一起玩耍打闹多一些,而且很快就都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圈子,虽然也有些“因素”同时活跃在几个圈子里,但很难将几个圈子就“三合一”或者“二合一”,例外的时候,只有在以班为单位进行比赛,或者是以班为单位做个小联欢。
一簸箕饭量就在过了一个学期,活动圈子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插了进来,并且被安排和我坐了同桌。当时介绍他姓甚名谁,大家都未介意,课下偶尔说起他来,只说是“新转来的”。他的个头很高,瘦得出了奇,四肢都细长细长的,脸也长,本想就着他的姓叫他做“田鸡”,无奈已被旁的人占了先,喊绰号还要分“大”和“小”或者“高”和“低”,一来喊起来费劲,二来显得一群已经是高中生的“才子才女”,智慧贫乏到没有一点点创新,我们是自己也交代不过自己去的。
一簸箕饭量在“新转来的”这个称呼下,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那两个月,很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哪个圈子似乎也没有给他留下插脚的余地。他需得凭着不知是家藏,还是从哪里借出来的“闲书”做诱饵,来交换上课的时候我和他聊天,并且一到下课,我也就跑到原先的圈子里,即便他只说了半句话,也不会停顿到他讲完。
“新转来的”的家,住得离开学校有老远的距离,中午就在学校吃食堂。在一个没有寄宿学生的学校,居然有着食堂,对他来说实在太美妙了。最开始,他每天早上会带着午饭来。他的饭菜也是丰富时候多,简易时候少,味道也极棒。对坐在他旁边的我,是不可抵御的诱惑,学会了不张嘴吃东西,以方便在上课的时候解馋,好不影响课下的活动。于是基本到了中午放学,他的午饭也就报销干净,需要上食堂买饭吃。天长日久,他也学了乖,虽然食堂的饭菜味道实在难以恭维,还是索性不再自备午餐,一心一意的买着吃。
当他的这么一点好处也消失,在一向以同桌的关系为不一般的同学中,我们一度成了最陌生、最沉默的同桌。给了他摆脱这种“卓尔不群”生存状态机会的,是一场大雨。
那年的清明节刚过,雨水就特别多,还经常下成瓢泼大雨。第一场雨水光临,对于一向缺水少雨的地方,而且是对于我们这样半大不小、自以为很有着些浪漫主义色彩的高中生,算是一件好礼物。大家甚至于会故意走进雨中,让雨水将浑身上下浇个透心凉,然后男同学把头摆一摆,女同学把发甩一甩,即兴的浅吟低唱起各自的“新作”,显示各自的“急才”,仿佛一场雨将大家都造就出比做了“七步诗”的曹植更急的才华,然后把“大作”放在油印出的、并不公开发行的校报上,一个个看着带了“油水”的诗歌,彼此恭维不已,仿佛一张内部发行的报纸,又造就出大家比屈原、比李白更浪漫的才华。
“新转来的”从来不玩文字。这样的游戏中,他就更是落了单。不过,其实,最能抗得住雨淋的,就数得上他。当大雨一场一场,隔二连三就光顾一次,玩着浪漫的我们,很快就没有了在雨水中漫步,激发灵感的兴趣。若是到了放学还不肯停,曾经被夸奖着的雨水,就难免换了被责怪的待遇。
到了四月末的一个中午,耳听得放学的铃声清脆脆的响亮,铃声还没有停,几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就搀杂进去,雨点长成大大的个头,急性子似的忙忙的往下落。我收起书包,却无法离开,很是恨恨的叹了口气。“新转来的”同桌看看我,又看看雨,说:“不要回了,我打两份饭。”这句话带给他的是一群往常一路回家同学的叮咛:不许吃不饱,不许吃不好,不许吃太饱,还不许吃太好。第一次被众多人所关注,“新转来的”激动万分,拍着胸脯“保证完成好任务”。
“新转来的”冒着瓢泼的雨水,勇敢的向着食堂冲锋而去。教室里,只是几个执着的留守雨小才肯出门的“闷罐子”,过了一会,我准备上旁的教室去,找找看中午能不能凑够解闷的牌局,哪怕是“捉捉红a”也好。打开门,我头也不抬就往外走,只听一声惊呼,迎面撞上一顶开门要进来的主,接下来就是一个饭盒掉在地面上的声音,然后就见饭盒里丰盛的午饭三散落一地,开成一朵大大的春花,配着绿的叶,花儿开成白不是白,红不是红的热闹。抬头,却是“新转来的”同桌,站在对面尴尬的笑笑,手里已经是空空如也:我们共同把午饭报销了。
“新转来的”把报销掉的午饭收拾进簸箕,大义凛然的对我说,不必管他,他再去打饭。我却自顾自的上邻班,找几个熟悉的同学混个饱。
到了下午上学的点,同学陆续到校。眼看看差不离到齐,就有人想起关照我,问到:怎么样?吃得好不好?
“哪里能吃得好!”我大声宣传,“他自己就要一簸箕饭量,连他都没得吃。”
从此,一簸箕饭量就成了他的代名,被简称为“簸箕”。
本来我是要忘掉他的“一簸箕饭量”的,因为后来他又开始时常自己带饭,美味实在难以用“簸箕”来盛。但是他自己坚决不肯,因为没有给他一个上口的名字,我们一直叫他“新转来的”,他以为极不中听,远远不如“簸箕”有个性。用起簸箕做名字,他也渐渐的溶入了我们的圈子。
因为从小落下的一点毛病,几乎所有体育项目达标的指标对我都是虚设,体育课对我来说是纯粹的游戏课。大概因为无能,对体育就有特别的兴趣,不仅课是绝不肯落,平时学校组织的什么排球、篮球、足球等等,只要是和体育挂着勾的比赛,就都要混个“裁判”当当,最不济也要计个分。跑不到几十米远就喘不过气的我,对体育项目的规则,倒是了解不少,包括那些不常玩着的网球,棒球,也能看一个大概所有然。后来,以体育为传统特长的学校,组织运动员参加省、市的比赛,有时也会凑着去沾光,成了铁杆后勤,享受和运动员一样的特殊待遇。
簸箕是跳远的高手,当时在全市,连上成年组的专业运动员,他的成绩排在第七,在学校里是所向披靡的。
高中的体育课,我们实行的是男女分班制。两个班男生和男生合在一起,女生和女生合在一起,由两个老师带课,各上各的,互不干扰。因为我和所有的体育老师几乎都熟悉,经常被恶作剧。
在一次体育课上,女生安排了跳远练习,男生那边原本已经见他们支起了跳高的杆,却又收去了。跑到跳远的沙坑旁边,和跳远的起跳线等齐的划了一道线,居然要改成“立定跳远”的训练课。而且每次一轮到我“表演”跳远,他们必定安排簸箕表演立定跳远,结果每次我跑着跳的远,都不及簸箕立定跳的更远。在一片欢笑声中,我总要给簸箕一副气愤愤不平的表情,簸箕则总是还我一个鬼脸。
回到教室,做回同桌,簸箕开始传授他的另一项心得体会,据说,也是做女孩子们的“杀手锏”:连掐带拧。据说这是他的历界女朋友都会用的招数,而且颇见成效,至少在他身上屡试不爽。簸箕讲,将来若是有了男朋友,受了欺负,哥儿们都不在,就可以用这个招数,自己先解解气。我总是感觉好笑,如果有用这个招数解解气的机会,又怎么会被欺负?簸箕就感慨我对男孩子太缺乏理解,说那是因为他们欺负女朋友,原是不经意的,而且据他说,自己是以身上有被掐的青紫痕迹为骄傲。
簸箕出息的一表人才,自己也有些以才子自居,“自古才子多风流”,处处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簸箕,在“才子多风流”上,倒不肯脱了俗套,女朋友走一个来一个,来一个换一界,而且都是“校花”级别。簸箕最忙碌的功课,就是给“花”写一种叫做“情书”的信,他自己也时不时受着“花”的青睐,收到出自“花”们纤纤玉手的叫做了“情书”的信。
那个时候,我们“开窍”比现在的学生晚得多,就是一群傻乎乎的少男少女,在一起开玩笑,讲故事,做游戏,傻乎乎的乐和。象簸箕这样真正开始早恋的,算得上“出类拔萃”的成熟。簸箕每次收到情书,都不急着自己看,他的情书对我并不保密,不仅不保密,而且要我替他把关:从情书检查美女的智商是不是合格,簸箕的眼光高得很,和他一起的女朋友都称得上是“才貌双全”。
到了高中快要毕业的时候,簸箕依然忙着收他的情书,也依然忙着写他的情书。我还是一如既往,独来独去,已经不再是同桌的簸箕就有些愤愤不平,说是一个女孩子,在十八岁的时候,居然没有情书,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绝对不可以。
不知是什么时间,簸箕用什么伎俩发动大家来了一次写“情书”大赛,使得我们这些一向没有人搭理的“丑小鸭”们,都在高中毕业之前,收到了至少一封最不象情书的情书。我把其中让人看了哭笑不得的几封,也请簸箕一同欣赏。看到兴奋处,他对自己杰出的组织才能,和这次活动卓越的成绩,自豪到了不得。
我上高中的时候,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最迷恋的闲书是琼瑶的言情,和金庸的武侠。簸箕自己对文字没有兴趣,也从不染指这些热得发烫的书籍,但他能把我所有想要看的闲书找来。书的来源解决以后,看书的时间成了最紧要的问题:课余时间太有限,虽然我回家以后也有充分的自由,决定自己写不写作业,是看“正经的书”,还是看“闲书”,总觉得占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多,心理不平衡,而且也影响其他“功课”的修行。
解决这个问题,全凭着簸箕不吝啬的传授他的特长。那个时候,谁若是得了和他付出极不匹配的成绩,我们的嫉妒,通常用一句“简直不是人”来表达,簸箕的记忆力就好到“简直不是人”的程度。我们经常玩两副牌的升级,也叫做“拖拖拉拉”或者“拖拉机”,把一百单八张牌放在一起,搅和乱了,故意的抽出一张两张来,然后将其余的牌用尽可能快的速度,一张一张的面朝上过一次,簸箕就能知道缺的哪张牌。簸箕以为这个办法极为简单,就是把牌分成十三个组,记从一到十三牌的张数和花色,最后数不够的就是缺少的。我献出一个月的时间,专门训练“对号入座”的记忆法,总是达不到簸箕的境界,说他一定留了一手诀窍,或者就是压根儿临时找来应付差事的办法。让他很是无可奈何。
我们沉浸在琼瑶的爱情和金庸的侠客里,簸箕沉浸在气功功夫里。簸箕找来给我们看的书,似乎从来没有时间限制,而他自己修炼的气功功法书,就总是急急的要还回去的样子。每天上了课,就拿出来抄啊抄的,没有完没有了。用上一两节课的功,就开始做出“可怜相”,使劲的看着自己的手指头叹息,后来还学会用巧克力收买我去帮他抄写。我们一边写,一边尽量不漏掉老师讲的课,时间久了,居然练出了些“一心二用”的本事。老师讲课的每一次口误,都逃不出我们不专心听讲的耳朵。
上到高中二年级的下半个学期,有一次上化学课,一向以伶牙俐齿自豪的“摩尔”老师,非常自如的用了两次“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来做他要论证结论的依据。第一次引用之后,我并不抬头的继续为了交换巧克力做着抄写员的工作,嘴里却已经自然而然的大声重复了一遍他的论据:“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原先因为熟悉不被大家注意的口误,终于被全班的同学所察觉,制造了一点小小的混乱。时隔不过几分钟,“摩尔”老师又一次引用“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来继续做他论证结论的依据。簸箕表现出从所未有的调皮,竟然拿着水杯,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老师,我有问题。人往低处还好走,水往高处怎么流?”
最可气的是“摩尔”老师的课代表,居然在化学老师的办公室,会声会色的做起演讲来,课堂上逗学生笑到不亦乐乎的“摩尔”老师,下了课又逗同行笑到不亦乐乎。“摩尔”老师一向大度,最感激的,是他原知道我常常在课上温习其他功课,却不点破,也不制止,过几天,问清楚那个“功课”算是温习到一个段落,会解脱我上几堂政治课,一对一的讲授,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旁的同学羡慕不已。这次小小的“恶作剧”,“摩尔”老师一笑置之,传到其他带课老师的耳朵里,纷纷发表起自己的“遭遇”,恍然大悟,说原来这两个人是合作着捣乱的。
我和簸箕做同桌的缘分,终于到了头。
高考结束以后,我们几个臭味相投的同学,组织一次小型的聚会,地点定在了簸箕的家,因为他说他那里最方便,没有家长监督。
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他的父母都在国外,想起老师曾经无奈的说他:“你爹妈是博士后,你小子是脸皮后。”原来他一直是独立生活,那些美味也都出自他手,聚会的时候,别人才明白两年来我偷吃独食是多大的享受。
半年以后,簸箕也去了国外,和他的父母会合。再过了两年,他的父母回了国,他却依然漂泊在异国。一直到三十岁的那年,才接到这个“花花公子”终于要结婚的通知。我们齐聚在班长家里,狠狠的让他消费了一回国际热线,电话里他宣称自己魅力无敌,“小嫂子”崇拜他到五体投地。还说他最后选定的、一样是来自中国的新娘居然不会包粽子,也没有见过用丝线缠裹出来的粽子摸样的“艺术品”。将来带她回家的时候,要我亲手包粽子招待她的夫人,还要再做一件“工艺品”给她,让精美的“工艺品”成了双。
原来他走之前,我送他的那件"工艺品"他一直还保存着,而且居然显摆着在"小嫂子"面前炫耀·
现在终于得到一簸箕饭量全家回乡的消息,总算将包粽子的原料准备齐全,只是把那些久已不用的丝线找了出来,倒需要仔细琢磨琢磨,他和他的夫人,还有双胞胎的龙凤,“工艺品”,应该准备几个才最好?
-全文完-
▷ 进入照妖镜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