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解读贫穷,感动在心中——我读《落泪是金》梦里黄河

发表于-2007年11月15日 下午6:09评论-2条

《落泪是金》,这是一部报告文学性质的小说。这是1997年9月到1998年6月作者何建民用一年时间走访了几十个单位和二、三百位人士,大多是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和一些支援贫困大学生的模范人士而写成的。因为都是真实的事,虽然艺术性并不那么强,但这部书依然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打动我的不是它优美的文字,也不是它的艺术风格,而是的它所包含的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探究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作者何建民在引子中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然而让我更加难以释怀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故事而实际上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贫富差距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因为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注教育,关注因为贫穷而受不了教育,或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孩子的命运。而贫困大学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助,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慰籍和关怀,需要得到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在书的引子里有一件很令人震惊的事。1998年4月4日,陕西蓝田县汤峪镇白家坡村一对农民夫妇因为惧怕孩子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而服毒自杀了。当时他们的女儿白敏娟在长沙读中专,儿子在县中念高三。在苦难的逼迫下他们选择了死,而他们的孩子又将怎样呢?作者在因子末尾写到:“在我国几百万在校大学生中,家境贫困的比例并不低。与许多贫困大学生家庭相比,自杀身亡的白引明夫妇一家,其实在五百多万在校大学生家庭中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他们的所在村有318户人家,去年人均收入1800元,按照国家划分贫困地区的标准已经属于脱贫的农民了。然而在这个村算得上具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白引明一家,却在因供两个子女读书造成债台高筑的重负下,走上了本不该走的绝路。他们的死,在当地引起轰动,人们在纷纷议论穷人家还能不能供得起子女上大学。其实,在所采访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及他们的家庭情况看,没有一家不是与白引明家庭经济情况相类似,而更多的家庭远比白引明家困难得多。那么这成千上百万家庭又是怎么在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呢?而那些家庭境况比白引明还要艰难得多的贫困大学生们,尤其像今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全线出现大水灾之后的灾区学子们,又如何争取并努力在校走过4年甚至更长的求学之路,他们的现实与未来命运又将怎样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落泪是金》这部书的大致内容。

全书共分四部,十四章。

第一部,《失泪大学城》。第一章:九月,独木桥前“状元泪”;第二章:失泪落的“天之骄子”;第三章:学生工作部里的“灰色”档案。

第二部,《生存自救歌》。第四章:校园上岗,留下我们的羞涩与光彩;第五章:校外打工我们欢乐我们流泪;第六章,女生“有点想哭”;第七章,垒筑精神家园。

第三部,《感受阳光与执爱》。第八章:流金的呵护;第九章,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第十章:为了祖坟上那棵“弯弯树”。

第四部,《中国大学“希望工程”咏叹》。第十一章:走来的一个和溃退的九十九个;第十二章:漂泊的高级盲流与依旧的贫瘠秃丘;第十三章:日进斗金的学府与举目无援的校族;第十四章:世纪涅磐歌。

第一章,九月,独木桥前“状元泪”;讲述了金石开(当时是中国农业大学机化专业学生。他把4个哥哥贷的款交完学杂费后,只剩455元。)、唐丽霞(当时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她到学校报到时,继父把自己治病的钱全给了她。交完各种费用后,只剩200多块钱。而她开学不久继父就去世了。)安金鹏(唐丽霞的弟弟,他在父亲离去后靠着母亲的支持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校,金鹏是唯一在食堂连素菜都吃不起的学生,馒头、方便面渣和咸菜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母亲捎来的废草稿纸用完了,他便到校内外捡那些一面没印字的废纸用;他进中学从没用过一块肥皂洗衣服时便到食堂要点碱面将就……然而这样艰辛的学习生涯从没有使安金鹏自卑过,因为每当苦难压得他喘不过气时,他便想起了母亲。是母亲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智慧,给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而他也无愧于母亲那大海般的慈爱,成为出类拔萃的学子。)、王文喜(父母的不支持他上学使的他一度四次辍学,在经历了艰辛和苦难后最终考上了大学。)、李骏(他是一个幸运儿,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顺利地进了大学,生活上的困难也得到了帮助。复旦大学)、赵永均(曾一度靠打工以赚取去学校的路费和学费,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曾祥德(当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的同学。曾一度给人算卦甚至行乞以筹集学费和路费。)七位同学的苦难经历,他们在上大学前就经历了许多的磨难,那些艰辛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而与此相比,更多的贫困生发现,在他们用血和泪追求到的大学“入门券”,父母们卖牛卖地千里迢迢把他们送进校门后,迎接他们的不光是朗朗读书声、高高教学楼和浓浓学术课,还有甚至比上小学、上中学更多更沉重更无尽头的苦难在脚跟前等待着、困扰着、考验着他们。)

第二章,第二章:失泪落的“天之骄子”;英子(中学时就因为家贫而一度失学,在自己老师的帮助下继续完成了学业,而大学等待她的是更多的苦难和辛酸。大三了,眼看再一年多就大学毕业了,可是,因为家穷,因为要给弟弟订婚,需要5000元钱,而自己大四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父母也是无奈,在农村给她定了亲。在苦难的命运里挣扎,贫穷啊,你难倒了多少人?)

一个男生因为家穷而饭卡里的钱有所上涨,伙食突然改善了,而正有人钱包丢了,他就被人误以为偷了钱包,其实他背后的辛苦劳动是别人不理解,他也认为是丢人的事而不愿意说出来的。在大学里,有很多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贫穷而受到歧视,受到误解,他们连解释的勇气都没有。自尊,敏感的心灵,确实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和明白那些身负经济压力的贫困生们的行为与心理。也许你是一句无意的话,可在他们听来可能是一个不容宽恕的罪过;也许是一次好心的关切,可在他们看来这种恩赐是对其人格的羞辱。在他认为你们之间缺少平等时,你任何想走近他们的举事,有可能他会勃然大怒地要与你生死决斗。他们惧怕别人过多的打扰。即使你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也认定你的打扰是充满敌意的,是带有破坏隐私权式的。他们拒绝交往,特别是与那些洋洋得意、挥金如土的有钱人交往,他们甚至认为这种交往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挑衅。最要命的是你的言行和眼色。当心,任何一种稍稍的高傲与斜视,你就有可能深深地伤害了一个青春,甚至毁灭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命。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陕西省某市的一所民族学院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姓蒋,我们暂且叫他蒋永吧。蒋永是这个学校的95级行管班学生,该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在开学的第一年里,他勤奋学习,样样课程和学习都在别人前头,一度被学校挑选为“精神文明导督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却经不住别人一句话的刺激。有一次他看到几个班上的同学在校门外的小吃夜市喝酒划拳,他便上前劝说。

“滚滚,你这样一个连裤头都不知从哪捡来的穷蛋蛋也来管起我们!有本事跟我们一起喝几杯才是好汉!”那几个酒兴正酣的同学用不屑一顾的目光和挖苦的话狠狠地损了他一通。一向在别人面前不低头的蒋永,当时脸色涨得似猪肝,他想到酒店老板那儿包它一桌给这几个“王八蛋”看看,可当他摸摸那只穿破的裤袋时,他的自尊心变成了一滩软塌的稀泥……

蒋永感到自己受了大辱。“喂,借点钱给我。”他第一次开始向要好的同学伸手,“50

块太少,能不能多来点!”

5张“大团结”出手,蒋永觉得还是不够派,比起人家划拳一个赌就是一张“工农兵”

来,自己依旧脸上无光。于是就有50元借款升到了100元、200元,最后直到上千元;于是就一个星期上一次大街,到后来一天不上街腿脚就痒痒。他已经顾不得把向别人借款当作一件丢面子的事,只要“场面”上不丢份就够派!

他因此也不再把那么来之不易的学业生涯当回事了,只要不被那些有钱人瞧不起就足够

——他的人生目标完全沦丧。然而,更可怕的事还在后头。

一天,被师生们誉为“校花”的赵某正和一名男同学有说有笑旁若无人地从他身边走过,那一瞬间,蒋永心头顿起醋意地望着赵某背影骂道:不就是喜欢“傍大款”嘛!我倒要

看看你小妖精跟不跟我走……

“哼,也不照照镜子自己是什么德性?”那天,赵某独自走在校园内的小道上,见蒋永

死皮赖脸地跟在后面要和她“交朋友”,赵某就没有好气。

“啥?日娘的瞧不起咱!”蒋永对自己初次出击的失利怀恨在心。

回到宿舍,他真的对着镜子照了又照:妈的,确实先天不够“发达”,这都是他妈的穷

得叮当的老爹老妈带来的结果。先天不足何所惧?只要有钱就不怕天下的美人儿不向你走来。于是他又开始大举借钱,这回的数目可就今非昔比了,在姑娘面前特别是漂亮的妞面前不是花钱如流水、如开闸是绝不行的。他坚信“有钱人终成眷属”。

“说吧,你到底愿不愿意同我交朋友!”他变得蛮横而又无耻,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

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就缠住赵某,并且不厌其烦地重复提出那些无聊的话题与要求。

又是一天,被堵在宿舍门内无路可走的赵某,实在气恼不过便对蒋永说:“你追吧,追

到100个姑娘,那101个便是我!”

“这话可是你说的。我们一言为定!”蒋永那张早已扭曲的脸顿时露出一团光芒,他当

着赵某的面,把手指向屋顶,说:“我发誓照你的话做。”

从此,这位学校的“文明导督员”,一变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追猎者”。那之后

的半年多里,他像一条疯狗似的在校内外不断寻找“猎物”,凡是能成为其目标的他都不放

过,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他竟然一连追了56名女人!有一次,他喝完酒,借着酒劲,擅自闯到女生宿舍寻衅闹事。学校终于出面对这个疯狂之徒作出了“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然

而就在学校对蒋永的错误进行调查处理期间,他竟发展到连续两次持刀闯入赵某的宿舍进行威胁,从而震惊全校。他的结局当然是被开除学校。

谁都有自尊,贫困大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文化,因而也有很强的自尊,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们的自尊心比普通人的自尊心要强烈得多。

中国人好面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都不愿将自己最可怜、最见不得人的一面亮在

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和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确实也存在着歧视贫困生的现象。

作者写到“在清华大学,我遇见这样一位学生,他对我说,如果你何先生不是单独来采访,我是不会坐到你面前的。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别看我平时学习优于别人,在入学时也是全省‘状元’,但只要我一参加学校为解决我的经济困难而安排的勤工俭学,拿起扫帚在教室里劳动时,马上就有人趾高气扬地在我面前吹起口哨。那神情明显是在说你小子平时牛得很,这回也该老老实实低下头了吧!这位同学说,我从小一向自尊心特强,看不惯也受不了别人用另眼对待自己。可我又有什么办法?上大学前走过的路可以说不堪回首,现在上了大学,过去的事可以不去想,然而面对无法逾越的经济困难的现实,我不低头也得低头。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你何先生知道吗?不瞒你说,那时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做得稍微过分一点,我想杀了他的心都有!”通过进一步地了解,知道他真是个太要强的大学生,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学生的内心深处却比一般的同学负载更沉重的难言之痛。

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帮助了也不愿意写感谢信之类,更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报道。下面就是一封一个贫困大学生写给作者的信。

建民先生:

我一直想,过多地倾诉或被曝光关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实在是男人的不幸:男人,

特别是小农意识浓重的男人,总爱无休止地夸大自己的沧桑。

因为以上原因,因为各大媒体接踵而至而我不得不配合,我感到极度厌倦的同时自我地

封闭。事实上如果经济这玩意赏脸,我实在更愿意就一包烟、持一瓶酒独自消化这些贫困和尴尬——随着官方的关注和媒体的长驱直入,我日渐被洗劫一空。而从前,尽管我穷得叮当响,我依然穷其心力来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家园里生活的我有好高鹜远的愿望,有张扬坦荡的个性,有苍旺凌厉的思想——最主要的,我有正常的随意的生活作风或生存方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心灵的家园破败不堪:言行举止,都得像个特困——自强——优秀的“人”所必备的气息。

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不适合那种模式;我为此活得很痛苦,我为此直至今日方给你提

笔。我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家道中落: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中顶梁柱哥因车祸去世,

接下来大姐、大哥的女儿和一生勤苦的老母摘走的最后一个果实。我双手敬奉给你的笔端,若兴之所至随你笔走龙蛇——我将不想用“死猪不怕开水烫”来解脱。

打工回来后我自学考上了大学。这部分的情况请参阅《中国教育报》×年×月×日三版

和《中国青年报》×年×月×日二版。有劳。

上大学后,由于贫困所带来的生活窘事时有发生。但在媒体及官方“入侵”之前,这种

贫困造成的“心灵与心理上的痛苦”我尚能勉力应付,因为我有强大的心灵家园势力做后盾,所以这些痛苦就变得远不及“内裤事件”来得深刻而尖锐。我现在唯一想的是考研,其原因是我迫切想尽早离开目前的环境而再不愿去适应它。本来就眼高手低的我眼下最想做的事是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难有勇气去想象没有心灵家园的我怎样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建明先生,我现在真的非常非常痛苦,虽然我内心没有理由怀疑你们这些记者、作家探望贫困大学生的动机有任何不好,然而作为贫困生的我们中间有许多人依然保持那种“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心灵拥有整个世界”的近乎阿q式的“精神富有”乞丐。

但愿这迟到的汇报能给你有所帮助。谢谢你的看重。祝你工作愉快。

大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比一般的同学要强的多。我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特别富裕的,但对那些更为贫困的同学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要故意去戳伤他们的自尊心,但如果自己就是家里贫穷的孩子,不必太在意同学的无意之言,我们有着独立的人格的同时,我们还当有个平常心,承受压力能力

第三章,学生工作部里的“灰色”档案。这是一章里主要是作者在访问时翻阅的大学学生工作处的贫困生求助资料,这里的每一件事都令人心酸,我每看一遍,泪水就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着转儿,要把其中的故事讲出来实在太难了,我怕自己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间,你们可以自己去读读这本书,看看它会给你的心灵怎样的震撼和冲击。

其中北大竟是全国贫困生人数最多的,那时达3000人左右,而当时全国很多高校学生总数还不足3000人,当然是因为它的大学生人数本来就比较多有关。但这说明咱们大家和作者开始一样不了解北大吧!咱们因此也当然更不了解啥是贫困大学生!

他们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中国高校教育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特殊群体。有人这样描述:他们的心空犹如天马在宇宙高高奔驰,犹如牛仔在旷野上冒险拓疆,尽情地享受着知识给予他们的丰富与充实;他们可以同别人一样在图书馆、课堂上体味苏格拉底的庄严,毕达哥拉斯的神秘,尼采的酒神迷狂和老子的玄妙,庄子的洒脱,刘勰“笼天地于形内”的壮观。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则因物质的困顿而如同一个痛苦的朝圣者在沙漠里徘徊,如同一个迷航的船员丢失了木舢而无所适从,更如一个失血的病体在等待无望的救援……

他们的精神与情绪组合起来,就是一股非凡的暗流、一股噪动的岩火,可以摧枯拉朽,

可以排山倒海,可以……可以成为很多、很多。

因此,当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部时,也能感到有种忧闷,有种紧迫在挤压着我们的心。其实,贫困生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不愿别人总在翻阅他们的那些“灰色档案”,他们正努力书写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

第四章,校园上岗留下我们的羞涩与光彩。第五章,校外打工我们欢笑,我们流泪。第六章,女生“有点想哭”。这三章都是写贫困大学生们为了完成学业而在千方百计地找地工作。在校内校外都有留下他们打工的足迹。

高德水,家境贫寒,进了大学生活更加困难,后来他走上了勤工俭学的路。勤工俭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正常,而且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庞大队伍里和高等教育悠久历史中,高德水既不是最突出的一位,也不是第一位“吃螃蟹者”。“勤工俭学”这四个字也许自人类有大学起开始,它便同步诞生了。不说远的,从第一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严复、蔡元培留洋求学时当码头工,到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邓小平在法国做工求学以及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等等传世的故事里,“勤工俭学”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可贵精神而载入史册。至于在外国,总统的儿子到饭店刷碗,大富豪的千金去游乐场当招待员比比皆是,不足为奇。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大学时就当过几年的勤杂工。

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一代中国大学生在国家主[xi]刘少奇同志的那次著名谈话后,也掀起过

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热。然而过去的这些“勤工俭学”更多的意义,是出于对大学生自我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民翻身作主后的新中国大学生上学,一直延续了“上学靠国家”的制度,他们不用为入学后的生活而担心操劳。那三四十年里,我们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入学吃用国家包,毕业出来有国家分配,所要费心的就是好好听课用功。

然而“并轨”后的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先不说一年几千元的学杂费令许多经济贫困的

学子和家长们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单单上学后的吃饭问题就让学生们愁死了。学校有限的“奖、学、贷、补、免”,常常仅是给那些本来就不愁吃穿而成绩又好的学生“锦上添花”,至于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又要顾这愁那的贫困生们就只能“雪上添霜”,苦苦挣扎。

好在我们现在勤工俭学的机会比较多,校内校外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促销、发传单、家教等各式各样的兼职提供给了我们在校大学生。只是,在打工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尴尬,甚至是人格受到欺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其中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明白的。现在的我们也应当记住在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同时千万不要荒废掉学业,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辛苦挣钱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在外面打工时要注意安全,毕竟对于求学来说生命是更重要的。

第八章:流金的呵护;第九章,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

大家听说过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吗?1998年,在天津有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已经八十五六岁了,他十几年来靠自己蹬三轮车赚来的血汗钱,资助了近200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曾受到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领导的赞誉和接见。听说这件事,我们除了强烈的震惊外,心里肯定很不太容易接受这件事实。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而且还是蹬三轮车的老人,用自己那么一脚一蹬踩出来的血汗钱,去供那么多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吃饭、穿衣和上学,实在太有点残酷了。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事,一个当代的武训,一个支助教育的老人,他托起的希望,是百万富翁捐献的上万元的金钱是无法比拟的,他是用他的生命在奏着一曲心酸而又伟大的圣曲,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用脚蹬出来的丰碑与凯歌。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随意听一出富豪们为情人或美女的一个笑脸而一掷百万的绯闻,也可以垂手一篓有关腐败官员费尽心机地替自己添金博彩而丧尽天良的佐证。然而你或许不能相信和明白这样一件事:一位山区妇女和她已经死去的父亲二人,前赴后继20年,靠推小车养猪致富来济助一大群从不相识的贫困学生。令我感动的是,这对许多年间每次出手都是几万几万的“济困父女”,自己家中却穷得一贫如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这对经常出现在京城、省城的大会堂、电视台里的慷慨资助者家中,不仅见不到半点儿“富裕”,就连基本的生活家什都难见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几间农舍,农舍里面是方字形排着的3个立柜,主人说这还是曾祖父传的;一张方桌,两把老式椅子,其中一把还短了半条腿;唯一的奢侈品,是斗桌上摆着的一台17英寸电视机,那是死去的父亲在他当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从省里得奖抱回来的。主人见我们的眼睛有意无意地盯在那只老式立柜上的那把铜锁,便不好意思地掏出钥匙,当着众人面打开了——没有金银财宝,更没有绫罗绸缎,只有上下两层补丁摞补丁的旧衣破褥。

毕腊英的父亲因为冤枉而坐牢,为了上访而喂猪赚钱,平冤后地第一批卖猪的钱捐给了村里没钱上学的娃。家里人在哭泣中,埋怨他时?他说到:“忘了我是为什么坐监狱吃劳苦的?忘了我为啥上访10年才平冤的?不就是我、我们全家没有人识文认字嘛!一个家,不认字、不识文,全家就没有出头的好日子过。一个国家,没有文化、没有科学,就是全国的人没有好日子过。我看到村邻的娃儿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考上了重点高中,却因为没有钱而半途退学,可惜啊!我想我老农民一个能做啥呀?不能。可我能养猪,养好几栏猪崽,我就这点本事,我就这点能耐。那就把这点本事和能耐给那些能上大学、上重点高中的好娃儿尽一份心、一份力,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你们说,我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英儿,你说爸是老昏了还是老得有出息了?你说呀,爸要听你的话。”腊英赞成了他父亲的做法,就那样支持着他的父亲,自己也走上了养猪支教的路。

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天地。一个是海与河的天地,一个是山和丘的世界。在喧闹的大都

市街头,当白芳礼老人蹬着他的三轮车艰难地穿梭奔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时,人们几乎

谁也不会注意或听到一声是属于一位80多岁老人所辗出的那个车轱辘声。而在太行山脉的崎

岖小道上,人们同样不会注意或听到一位普通农家妇女推着她的那辆两轮板车的轱辘声。他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一个蹬三轮的老人,普通的农村养猪的父女俩,他们是普通人,也在做着看似平常的事,蹬三轮、养猪,可是在他们自己贫穷的背后却做着那些体面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某些有钱的人一顿饭几百甚至上千,一件衣服也成千上万,而舍不得捐献给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不愿支助贫困大学生,豪华的住宅里藏着一个冷漠的人,华丽的服装下裹着一颗冰冷的灵魂。富者犹吝啬,贫者品更优。一个人是否热情助人,不在于他是否富有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慷慨的心灵。富有者施舍是施舍,而贫穷者济人是一个伟大的壮举。鄙视那些没有灵魂的富有者吧,歌颂那些虽贫穷而灵魂高尚者吧!

第十章:为了祖坟上那棵“弯弯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富有者还是贫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所有儿女都是父辈的希望所在。当人类进化至20世纪末的当时,那一“定律”仍颠扑不破。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城市居民中,父母们为了能让子女上大学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现象,越显突出。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学则更是“跳出农门进龙门”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尤其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冲击,社会职业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天不上大学,明天就没有饭碗我听后心头感到强烈震骇。难道不是吗?所有儿女都是父辈的希望所在。当人类进化至20世纪末的今天,这一“定律”仍颠扑不破。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中国城市居民中,父母们为了能让子女上大学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现象,越显突出。在中国广大农村,上大学则更是“跳出农门进龙门”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道路。尤其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冲击,社会职业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天不上大学,明天就没有饭碗”的现实已经残酷地摆在了人们的眼前。我们无疑地相信一个事实: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路上,他们的父母与家庭则是这个学生最坚固的脊梁与后盾。而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困难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们,如书中的杨秀茹和陈秀凤两位母亲的故事,她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女能跃进“龙门”和完成学业所付出的代价,更令天公动颜、地母拂泪……

记得父亲以前就经常告诉我们兄妹,只要你们努力,考上了大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上完大学。很多的父母都是这样,为了孩子上学而劳苦奔波,他们的爱在我们的心里凝聚成了一座丰碑,这爱那样深沉,让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为了他们而努力地学习好好地做人。

第十一章:走来的一个和溃退的九十九个。

1997年3月4日,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在黑龙江某大学发生了:大学4年级学生曲铭悄然从学校图书馆5楼坠下,等到人们发现时,他的头已经深插在早春潮湿的泥土里,同学们永远无法将他唤醒……

曲铭是个贫困生,但他学习优秀,是“三好学生”,几度得过奖学金。可他却在仅有3

个多月后便能完成学业时,却选择了与这个世界永别之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后来老师和同学们从他写得十分简单的遗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些年我欠大家的情太多了。今生今世无以回报,只有等来世……”

在遗书中,曲铭特意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他在上学期向班上一位同学借了400元生活

费没如期还上,致使那位也是贫困生的同学没能如期交上学费;第二件事是有关一张向他捐

助过的人名名单。

师生们反映,曲铭平时很开朗,不属于那种心理有明显忧郁症的一类。至于他的贫困早

已众所周知,大家还一直在帮助他。刚入学一个月,学校根据他的情况便将其列入了特困生

名单之中。一开始,他就得到了像打扫卫生、整理资料、治安巡逻等勤工俭学机会,并是全

系4名有固定岗位的特困生之一。老师说,就在他自杀之前,学校先后给他安排工作有17

次之多,每次的特困补助也基本都有他的份。但同学们说,曲铭仍对每年3100元的学费忧

心忡忡,特别是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这种忧心不仅没减少,常常反而加重了。1995年秋,

在他又一次交不起学费时,同学们主动发起募捐活动。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捐款是秘密进

行的。等到大家把29355元的钱交到他手上时,曲铭好一阵激动,可他一再表示谢绝。直到同学们同意按记名的方式捐款并把名单留在他手上时,曲铭才接受。

这样一位同学突然自杀,校园内的冲击波可想而知。其实曲铭之死原因并不复杂,他在

告别人间的前几日曾对一位同学表述过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说因为自己上大学,妹妹不得不

辍学,连结婚都没结成;在学校,他又成了老让同学们捐款的包袱……

曲铭死于他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内心太重的负疚感。

贫困是一种直感的痛苦。接受社会和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具有负担的痛苦。直感的痛苦加

上心理负担的痛苦,这便是贫困大学生与那些接受“希望工程”的贫困儿童,及其他如贫困母亲、贫困残疾人的不同之处、复杂之处、严重之处。

你可以拿50元或100元,就能拯救一个失学儿童。但你却常常难用5000元或10000元

拯救一个贫困大学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生李静明说:我读第一年大学时就靠吃馒头、咸菜过来的,是很苦,是很难。天天开饭时,我总最后一个到食堂,悄悄买点东西就走了。但那时我心里还是踏实的

。后来呢,学校和同学都知道了我贫困,于是就都来捐助,我也很感激。可以后总觉得走到哪儿别人都在背后指着我议论说:他就是贫困生,我也给过他捐助!我反而觉得不如自己过去吃馒头、咸菜香。

中国农业大学女学生李颖说:开始有人给我们资助,让我们介绍自己的贫困情况还挺觉

得是那么回事的。记者采访、电视摄像,你在接受捐助时还要感激地说些话。后来一次又一

次后就感觉自己像是动物园的猩猩在给人家展览,那种心理感觉特不好。

现在我就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捐助,宁可自己苦一点,倒也落个心里清静。

这就是贫困大学生的心态。这就是一个完全特殊的贫困群体。

中国大学“希望工程”比任何工程都为之艰巨,因而更迫切。否则走过来的真可能就张

宗友一个,而溃退的也许是99个……

第十二章:漂泊的高级盲流与依旧的贫瘠秃丘。这一章谈到了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平等性,来自偏远的地方的毕业生不管你如何优秀也难在上大学的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太多的不甘心又不愿意回到偏远的家乡。面对现实,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他们宁愿在繁华的城市漂流也不愿意回去。这种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是得培育出大学生的农村依然贫瘠。

第十三章:日进斗金的学府与举目无援的校族。

某些学校因为是名牌大学,不仅捐赠的企业多,其毕业生有钱的也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支助络绎不绝。而某些偏远的学校,或者是某些不太景气的学校,本来就贫穷,其发展举步维艰,而那些势利的企业又难以问津,故越来越穷,越穷越无人支援,越无人支援越穷。两极的对比,贫富的分化,也不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它已经渗透到教育中来了。

在后记中,作者谈到了这次采访是他流泪的心路历程,使他感受到了世间有很多的不平的现象。作者流泪的心路历程,又何况不是我们读者流泪的历程,在眼皮之下看到了不合理,是顺从,还是反抗?伏尔泰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而卢梭却说:“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生来到底是不是平等的?从伏尔泰和卢梭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看来,不管人生来是否平等,人都要不断地追求平等?

虽然作者走访并写这部书已经过了近十年了,可是现实中因贫富差距依然很大,甚至是越拉越大。上不了学或者求学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很不发达,其教育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总是很大,毕业后去哪里?这不仅是他们当时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很多时候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很多时候告诉自己,工作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只是适不适合,自己有没有能力干好的问题。未来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我也曾为此而迷茫彷徨,不知毕业后是留在这边还是回故乡。于反复的挣扎与思索中终于明白了,在这边是教书,回故乡也是一样,家乡并不富裕,家乡的教育也并不发达,为何不回去呢?或许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能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推进,或许,自己也永远只是一个老师而已,就算这样,也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当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做好正在做的事,这是人必须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

曾以为理想很遥远,后来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仅仅是一步之遥,跨过心灵的门槛才发现理想在向自己招手。理想,并不是遥远的梦,而是一个目标,一个心灵的方向,沿着这条路不断地走,就算永远都不能到理想的彼岸,但这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人生原本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最后,把一首流沙河的《理想》送给大家。愿你们在人生的路上能够为理想奋斗到底,最终到达理想的方向,幸福的彼岸。

(《落泪是金》讲演稿,2007年11月15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梦里黄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不错的书评。

文章评论共[2]个
云盘山人-评论

诉说的是贫穷,控诉的是严重的社会不公,日进斗金的高等学府,他那高昂的学费,就是为了那些满腹道德文章的学术金钱大鳄们在制造罪孽,荒唐啊。
  【梦里黄河 回复】:社会的不公,到底是谁造成的?
作为一个快要毕业的大学生,我一直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可是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社会的发展不平横,贫富分化的严重,心痛啊,不合理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想要改变实在太难太难? [2007-11-16 15:43:20]
  【云盘山人 回复】: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7-11-16 17:16:07]
  【梦里黄河 回复】:是啊,这句话也是我一直都用来激励自己的不断求索不断进取的.问好朋友!
[2007-11-17 8:09:06]at:2007年11月16日 上午10:42

令羽-评论

朋友,欣赏了。问好! 请关注一下我的小说
  【梦里黄河 回复】:谢谢支持,会的! [2007-11-17 8:09:52]at:2007年11月17日 凌晨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