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作为散文诗,我认为至少得有一定的含蓄。
我所欣赏、喜欢的应该是一件抽象的雕塑,而且含意隽永,应是“横看成林侧成峰”,就象一段优美的东方乐曲。
曾与一位朋友谈及一篇散文诗,她问我反映的内容怎样,我默然,不知如何回答。
作为一篇在我心中能称得上佳作的东西,并不在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如何,关健是有怎样的语言。如果有美而含蓄的语言,能把人带入一种境界,让人陶醉,从而在这种氛围中让人设想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可能没什么内容,只是一种情感的理性宣泄;也可能从中透视出多种内容,产生多种联想,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单纯反映什么,那只是小说的变体,当然并不否认小说也有回味性,我也很喜欢看小说。
曾和一位学美术的同学在书信中谈起中西音乐的不同之处。中国的音乐是贵族化的,因为大多数从宫廷中演变而来,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是对中国古乐的评价,也许是过去少有中乐交响曲。每听起那高山流水般美妙的弦乐,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或悲或喜,亦总觉得自己的悲喜与众不同,清醒过来,自己不也一凡俗女,并非是仙女下凡,即使是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虽从民间来,反映那种低层次的悲,你亦觉得悲的与众不同。
当然以上仅限于中国的弦乐。
西洋乐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是来自教堂,那种对上帝的“赞歌”,是一通俗大众化的,加之交响曲又有一种团结向上的感受,身在其中,绝对有很强的感染力,你会觉得加入到他们中间去吧,对上帝歌唱,那样会离上帝很近、很近。
再返回到诗歌,散文诗,如果诗歌只停留在对某种情感的大肆直言的褒贬,那只是颂歌或檄文,只能看一时而不能回味永久。当然只歌唱上帝,你不能说它不是音乐,这是一种无法说清的感受,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只说明一种个人的喜好。
总之,我喜欢那种“十分朦胧的蒙太奇画面,它们之间的流动而形成的恍惚意境”的诗,以及那种跳动着东方古乐般清静淡雅的诗。
我国现化著名诗人闻一多认为新诗应有三美,音乐的美、建筑的美、绘画的美。鲁迅曾说过“感情正烈火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细想自己,或许就是在追求这种“诗美”吧。从自身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文化阶层来说,大谈诗与音乐,确实有点自不量力,不过只是缘于对音乐与诗的一点喜好,只情不自禁的谈些直观感受,供有雅兴君茶余饭后评足。
1991
本文已被编辑[四季秋天]于2007-11-15 19:47:5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无心菜8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