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管工小郑——《我的新工人朋友》之四子实

发表于-2007年11月15日 中午1:27评论-0条

古往今来,家破人亡、公子落难、好人相救、公子成才、养父母得济的故事多了去了,小时候看这样的故事往往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其中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却是一个我亲历亲见的小“农民工”的真实故事:

大概是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中旬吧,一大早就接到一个施工队长的电话,说他们早上一起来,在工棚外面躺着个十多岁的孩子,都冻僵了,脸上腿上还有好多血。他们把他抬进工棚暖和了一会,刚醒过来。问我咋办,要不要送派出所?我说先别着急,我过去看看再说。于是我急忙赶到工棚。只见一个脏兮兮的孩子坐在床铺边上,正在抱着一个大搪瓷缸子喝豆浆,肯定是工人们给他买来的,旁边还有一个油乎乎的塑料袋,看来他刚吃完油条。脸上也没有了血迹,只剩下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和几道抓破的浅伤口,腿上可能有伤口,工人们已经给他用一块破布条缠上了。

他看到我进去,一边仍抱着缸子大口大口地喝着豆浆,一边用怯怯的眼神盯着我,好像生怕我夺去他手里的豆浆似的。我耐心等他喝完豆浆放下缸子才问他:“你是哪里来的?怎么跑我们工地上了?”他只说昨晚被一帮小流氓打了,被追着跑到这里跑不动了就躺在那里了,后来就不知道了。从哪里来的,干什么的,家在哪里一概不说。问了半天,劝了半天,还是不说,我只好对他说:“那好吧,一会让他们把你送到派出所,警察会安置你的。”他一听要送派出所,立即跪下求我说:“大爷!您千万别送我去派出所,送去他们就会把我送回家的。求求您,我不想回家!呜呜~~!”他大哭了起来。我就说:“要不送你,你就必须跟我说实话!”他这才讲了他的来历和苦难。

原来他是一个四川山区小县城里的孩子,曾经有过欢乐幸福的童年。他爸爸是县里最大的工厂——县化肥厂的厂长,在八十年代化肥紧俏的时候,他爸爸这个几百人的小化肥厂的厂长,却比县长还牛!请的送的踏破了门槛,私欲随着地位和金钱迅速膨胀这个真理,在那个偏远小城同样适用,没几年他就五毒俱全,并且为了年轻小蜜,逼着糟糠之妻下了堂,“糟糠”一个想不开,把自己的爱恨情仇连同糟糠之身一起吊到了房梁上。小蜜如愿得偿拜了花堂,没想到刚刚一年多,小化肥厂亏损倒闭,厂长也下了岗,新工作安排无望,新夫人又天天吵吵嚷嚷,在一次酒醉后迷迷糊糊撞到了高速行使的汽车上,脑浆迸裂当场死亡。事后人们说是“糟糠”推的,无凭无据的猜想不足为信,恶有恶报却是冥冥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肇事司机主动投案积极赔偿,新夫人和小郑一共得到了三万多元的补偿。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假如看在失去同一个亲人的份上,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尚可艰难度日,熬到小郑学成长大,回报继母,那不就是一段很美的人间佳话,会被人们传颂赞扬!

可人间的事情就是不让您顺意,拿到赔款的第二天,继母就和家里所有细软一起消失了,就连家里的住房也在前几天被继母卖了,继母走后的第二天人家就来赶人收房。就这样,小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由厂长公子,沦为了无家无业无亲人的“三无”孤儿!亲戚们由于厂长过去有权有势之时极力疏远,现在你儿子落难谁肯来帮?从此小郑就开始了乞讨流浪生涯,几经辗转漂流到了这里,没想到来到的第一天因不愿入伙,就遭到了“丐帮”的毒打。

小郑在这几年的流浪生涯中不断被派出所收容、遣送,每次回到家乡,亲戚们的冷漠和乡亲们的冷眼总逼着他一次次地再次出走,因此他极不愿意回到那不能给他温暖,只能令他伤心的家乡。

听了他的哭诉,我犯难了。送他去派出所吧,有点不忍,不送又怎样处理呢?放他走?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冻饿而亡,虽与我无干,却于心何忍?工友们听了他的故事都在抹眼泪,有的就说:“这孩子太可怜了!留下他在这里算了,有我们吃的就饿不死他的。”小郑一听赶紧说:“大爷!留下我吧,我能干活。只要给我饭吃,叫我干什么都行!”工友们也七嘴八舌地帮腔。我很为难,需要好好想一想,只好说,先留你在这里吃饭,不用干活,我再想想办法。大家都快干活吧,时间不早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仔细想这个事怎么办?首先我们不能违法,他说他15岁,用他干活就是雇用童工,决不可以,不用他干活,白养着他,老板不会同意。再说了,光听他说了,事情是不是那样还很难说,现在流浪儿童的嘴皮子可都是练出了水平的。思前想后,还是先弄清楚他的身份和来历再说吧。于是我急忙赶到派出所,所长老熟人了,听了后立即往孩子说的那个县公安局打了电话。对方一听小郑的名字,连说知道知道。看来小郑在家乡确系“名人”哪!对方介绍的情况正如小郑自己所说。对方介绍完后接着说:“最好你们送回来,我们没人也没钱跑那么远去接他,不过送回来过几天他还是要跑的,我们也没办法。最好你们把他送孤儿院,我们这里没有孤儿院,要不我们早就安置了他啦。”

听了这样的情况,所长和我都为难了。送孤儿院?他不是本地人,根本不可能。送回四川?你前脚走他后脚就出来了,白花差旅费白误工。送收容站?他们更省事,买一张车票把他送上车,没等过两站他就会溜下来!想来想去,还是所长有办法。他说:“就把他留在你们工地,每天在工人食堂吃饭,不要让他到工地干活,就在食堂“玩”,又出不了事。刚才那边说他一月几号的生日,再过两个月就满十六岁了,到那时再用他干点没危险的轻微活不就妥了!”好!就这样,大不了老板不同意我给他出伙食费罢了。

于是,小郑就成了我们的“童养工”——养着到了“非童工”年龄再干活的“预招工”,呵呵!全国首创!可惜不能申请专利。我告诉队长和工人们,谁也不能领他进入施工现场,千万不能出差错。并叮嘱小郑:“老老实实在食堂和工棚里玩,其他地方不能去,发现你乱跑就送你回四川!”还不错,工人们和小郑都遵守规矩,每天工人们上班后,小郑就在食堂和炊事员“玩”择菜、烧火等不费力的“游戏”。

好在那两个月老板出国没在家,也没人告密,熬到一月几号他满了十六岁,就正式给他找师父带了,因为我不想让他做杂工,而是想让他无论如何学一门手艺,也好作为今后独立生活的资本。小郑由于独自在外流浪多年,“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很有眼力也会讨好人,又经常讲他的流浪见闻逗大家乐,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争着要带他。我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让他跟着四十多岁的管工苟队长学管工。

我这样决定原因有三,其一,他仅仅上到小学五年级,没有文化,学电工、木工都不行。瓦工、石工活又太重,怕他受不了。油工轻松一些,但毕竟属有害工种,不想让孩子多接触。最后就只剩下管工了,管工不像电工木工那样要求很高的文化底子,施工图也相对简单一些,记熟符号很容易看懂,活也不是很累,比较适合他。其二,管工队里有他的几个四川老乡,可能会更加照顾他,要知道在工人中间,老乡观念还是很浓的。其三,管工苟队长也是四川人,四十多了还没有孩子,特别喜欢小郑,我就暗自琢磨,这师徒要是处的好了,不就是活生生一对父子吗?小郑要是有良心,将来还不照顾师父啊?!听我讲了以上理由,其他师父也就没说的了,都来祝贺乐得合不拢嘴的苟队长。大家都说:“好啊!‘狗’队长有了小‘狗’了!还不请客啊?!”后来他们都不叫小郑本名,一直叫他“小狗”他也感到亲切,答应的痛快而响亮!

这就是管工小郑的故事,五年多过去了,小郑已经长成帅气壮实的大小伙子,脱下工装换一身干净衣服走在街上,女性回头率那是相当地高呢!年年过年都真的和恋家小狗一样跟着“老狗”回家过年,师母待他如同亲生儿子,去年就吵着要给他说媳妇,并放出话来:“只要姑娘好,我家小狗(呵呵!她也这样叫啊!)看的上,出多少彩礼都不含糊!”您说,大方吧!呵呵!

下一篇请看:《瓦工老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子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奔月
☆ 编辑点评 ☆
奔月点评:

多亏遇到了好心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