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旅行终于从大山里走了出来,感觉这里的生活与我多次听到“诗意地栖息”这样的说法,感觉很接近,也能基本想像出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简单、质朴、纯粹、唯美、友善、宽容、深刻、生动等都可以成为诗意生活的源泉,它是心中的美好感受与生活对象形成的一种正面呼应。它与财富无关,与年龄无关,与地点无关,与知识无关;有关的是对待生活的方式和心态,体验生活的能力和品位。
狄德罗说,人类文明越是精雅,文明越是缺少诗意。绝版的周庄,沈老的“边城”,悲情的可可西里,还有高山大地碧水蓝天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人类染指,无数的古文化遗址被行政命令无知无耻地人为破坏,地域色彩鲜明的各民族生活方式正被现代文明格式化,生活方式千篇一律,犹如钟摆,单调而无聊。诗意正在以“文明”的名义被大刀阔斧的剪除,而愚蠢的现代人还以为正大步奔向幸福呢!
倡导诗意地生活并不是反对社会进步,更不是要顽固地坚守贫穷和落后、保守和僵化。客观地说,文明的进步不可避免地要侵袭事物的自然和本色,但只要有人类将越来越需要精神生活这个意识就可能把破坏值降到最低。以现在的人口,开发多少旅游区似乎也满足不了人们游乐的需要。既如此,莫不如多保留些原生态自然景观,多利用一些人文景观。否则,不加遏止地开发的最终结果就是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全部消失!而这些原生态自然景观是无可复制的。山水在人们心头还能带来几许敬畏呢?青山绿水竟成为人们抛撒废弃物的场地!“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的景象已经不可重现了吧。
青山绿水间奔突着的是浮躁的油轮。被山水景色激发而写出无数华章美文的文人骚客们多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年代。草、月、水、柳等自然景物和泪、酒等人文要素,这些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离别意象还有多大可能出现在文人笔下?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已经使人们无法营造悬念,这些离别物象已无力继续承载离情别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历史遗留的众多的人文景观的呻吟声告诉我们,它们正在遭受现代“文明”的玷污和践踏!例如长城,一边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象征,一边竟部分地租出去任人毁弃,浊臭逼人,还让我们用什么去理解雄伟庄严呢?同一命运的还有天安门广场,迎着鲜红的五星红旗一同飄舞的还有几万人留在脚下的纸屑!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在失去诗意的还有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忽然发现先前不敢想望东西正在逐渐变成现实,这大大刺激了人们贪婪的本性,想拥有更多成为人们共同的不变的追求。食物越来越精美,胃口却越来越差了;酒桌文化越来越粗鄙和低俗,人们“说着言不由不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缺少精致和儒雅。现代人吃快餐食品,看无聊的电视节目。工作中缺少劳动的乐趣。下雨天睡大觉,情感浅薄而随意。发短信上网聊天但绝不看书,特别是不读名著。盲目从众,逼孩子学无用的英语,自己却连母语都说不好。不珍惜家人共聚时光,对孩子的真诚和纯真感受苍白。牌桌上可以大把输钱,买服装可以一掷千金,但从不订阅报纸和刊物。喜欢看美女图片,可不会对自己亲人表达爱意。穿名牌西装,抽高档香烟,但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举止卑鄙龌龊。行道树修剪得象宝塔,建筑物全都脸谱化。
现代人心里没有热爱,没有悲愤,不懂怜悯,不懂付出。可以养小蜜包二奶,慈善捐款却极其吝啬。看别人发财内心嫉妒,自己有钱又看不起别人。看重外在形象,无视品德修养。时刻离不开电话,无法忍受跟外界失去联络的痛苦,但感觉从来没有过真朋友。房子越住越大,心里越来越空。旅游时疲于奔命,只知道在各个景点拍照,观赏后却毫无心得。看见好的景致没有美感,遇到丑行更不会力阻。社会整体呈现出来的喧嚣和浮躁使人们处于紧张惊疑的等待状态,但等待什么似乎谁也说不清!我们的眼前不再有灵异的山水,神化的风景,十足的野趣,纯朴的风俗。焦灼的物质诉求彻底摧毁了心中对美的期待。
诗意的栖息注定要成为一种较高品质的生活。能否实现诗意地生活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人生除了要有生存得以保障的物质生活外,还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就在我们不遗余力地攫取和享受物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谨慎地重拾曾经那种诗意的生活呢?如果诗意的生活我们都不再向往,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些可怜了!虽说现在我们还无法诗意地栖息,但在精神上要有这样的准备!
本文已被编辑[悲秋道人]于2007-11-14 13:27:1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桀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