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究竟为谁“忧”与“乐”黄自怀

发表于-2007年11月12日 晚上8:15评论-0条

究竟为谁“忧”与“乐”

——有感于一位教师讲《岳阳楼记》

不久前,笔者听了一位老教师给函授大学生们讲《岳阳楼记》。他一开篇就说,这是名篇,许许多多的老师和许许多多的资料或教材都讲解、分析过,但我今天可能给大家讲出点新意来。

这位老师的开场白有点引人,“讲出点新意”,这正是现在倡导的“创新”,且“温故而知新”是早被孔老夫子论证过的,于是,大家都静听着。

的确,这位老师气宇轩昂,讲课声音洪亮,且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旁征博引赢得了阵阵掌声。什么起承转合,什么骈散结合,都讲得那么地道。特别是他引用的后人那副“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的对联,更是使课堂精彩纷呈,让人如痴如醉。但不管精彩程度如何,“新意”似乎没有多少,大家都盼望着。

当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这位老师的兴致到了高[chao]。他说,一般的老师讲此文,都说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的政治见解,表明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嘛,当然是伟大的!笔者听到这里,心里就想,是呀,以前老师都这么讲的,我也给初中生这般讲的,并且那句“先天下”的名言曾经被引用到各种文章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材中,莫非不对啦!

这位老师说,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以天下之忧而忧,不以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只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消极观点。——的确是“新意”!他阐述说,作者在前文列举骚人墨客“若夫霪雨霏霏”就“感极而悲”,“至若春和景明”就“其喜洋洋”,然后提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他据此而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将“先天下”句理解为“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则与“不以物喜”句不衔接,并从中得出,范仲淹的观点就是“独善其身”,不要因任何外界的东西而“忧”与“乐”。

当然,这样一分析,好像很符合许多古代“隐士”们(陶翁之类)的观点,管他天下如何,我自逍遥去也。讲课之时,确实又一次赢得了学员的掌声,笔者也激动一时,觉得今天大开了眼界。

但下来再读《岳阳楼记》,似乎对这位老师的观点又不敢苟同了。

在文中,范仲淹分别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各异,然后用“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强调了“仁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并不是像那位老师所说的天下一切与己无关,他强调的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多指自然风光等)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这句话之后,作者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说,为官也好,做百姓也罢,都应常怀忧国忧民之心,“然则何时而乐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与古人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吻合,同时,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但没有矛盾之处,反而表明这正是作者层层深入剖析的最佳结论。

再者,就算是陶翁一类的“隐士”,也不是置天下于不顾的人,他们往往是因为看透了官场污垢而又报国无门才“隐退”的。其实,在他们的心中,永远都追求着一片和谐的乐土,要不然怎会有《桃花源记》这样的美文呀!

又看,就在那副后人的对联中,“范希文两字关情”句中的“两字”是什么?不就是这“忧”与“乐”吗?这两个字可谓《岳阳楼记》之精华,如果像那位老师般的解释,则本文索然无味也。就从背景看,“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并没有因贬谪而失意,反而“越明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正是体现了腾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因此,范翁之《岳阳楼记》也可以说是对好友腾子京的勉励。

在此,笔者想说,伟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止乙醚点评:

“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我们宁愿相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