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仁在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1],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
【简 注】
[1]欲:希望,追求。
【意 译】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其实只要我想追求它,它就会来到我的身边。”
【理 释】
天高高在上,天道却贯穿在我们所能听闻的一言一行与一草一木之中。仁在孔子的描述中,似乎深不可测,仁却在心头与手头,只要你想实行它,它必真实地展现。
宇宙无限宏观,无限微观,人则如沧海一粟,好像微渺到极处,根本不值一提。然而,人却可以用一颗心,去把握宇宙的真相及规律。当一颗心淡忘了尘世的任何执著与欲望,天机就接踵而来。即如释迦牟尼的“戒、定、慧”:戒掉各种人心,又在打坐中进入虚静无为的状态,人就能看见许多重时空与许多层生命,人也就具备了洪大无垠的智慧。人的能力为何低下?因为人多相信手脚与机器的力量。人的智慧为何低下?因为人多由低级的趣味与向往闭塞了心通天地的窗扉。
如果一心向善,一思一念都符合善的特性,一举一动都符合善的要求,即为大仁,而后便是大智,而后便是更高境界的层层升华。心中无善,而以所谓善行来沽名钓誉者,是真正的恶人。
【例 述】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魏芒卯不幸病逝,扔下前妻和后妻的四个孩子。后妻孟阳女坐在堂上,心里无限愁苦。3个大点的孩子嘀咕:羊肉贴不到狗肉身上,亲生父母去世,继母必将给自己气受。他们整天绷着脸,见面如见仇人。亲戚劝她说:“三子不孝,不如分家,也免生闲气。”孟阳女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我做母亲的,怎能和他们一般见识?我用慈母之心对待,孩子总会改变。”
在孩子们故意找茬、大哭大闹时,她总是抑制自己的满腹不快,静静倾听。生活上,她冬制皮裘,夏缝葛衣,尽量让他们穿得体面而舒适;每日两餐,伙食不重样,尽量让他们吃得可口。她又辞退大多数仆人,能自己动手的都亲自操劳,以节省开支。一次,三儿子溜出学堂,在野外淘了两天,回来后又吐又泻,脖子上又长了脓疮,连医生都拒绝上门。有人说:“少一个冤家,少操一份心。”孟阳女勃然变色:“不,这是我的儿子,我要救活他!”她不惜重金,请来王宫御医。儿子病了一个月,她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床前。儿子病好了,她却卧病在床。
后来,三儿、四儿上学,路遇盗贼,厮打中不幸失手,盗贼吐血身亡。司寇按“杀人者偿命”的条文断案,兄弟俩争死。司寇不能明断,便呈报魏王。魏王有诏:“人母知其子,杀活随其母。”孟阳女跪在大堂说:“四儿,妾亲生;三儿,前夫人所生。大夫芒卯病重,把三个孩子托付给妾,妾岂能因亲疏而背丈夫之嘱?手心手背都是肉,请留下三儿,杀、杀……”她话未说完,哭倒在地。她爱前妻子胜过亲生子的事,在京都大梁传开。魏王称赞其嘉行美德,赦免二子,尊封她为“慈母”。
她作普通民妇,她却进入仁的圣境:大爱在心,一切又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她必处在大道之中。仁心必致仁行,仁行必能感化冥顽不化的心灵:心中有仁,即使仁行还没展现,善意便能为人所捕捉;仁心与仁行,直接与宇宙大善的特性沟通,也与尘世之人明白的一面直接沟通,所以上足以得天助,下足以动人心。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