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的青龙洞其实并不是一个洞,它是一个古代建筑群的统称。当然,此地确实也有洞,所以,比较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青龙洞是一个古代建筑与天然地形巧妙结合的奇特景观。具体考证其修筑年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就谈点观感吧。那是一个早晨,我们前往久闻大名的青龙洞,一条大河躺在面前,河对面就是苍翠浓荫中的青龙洞,颇有些道骨仙风的感觉,连结两岸的是一座长长的石拱桥。这是一座很美丽、很古老的桥。有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学考古,我对年代久远的事物总是有一种无法遏止的向往,似乎在遥远的时空中总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召唤我。活在现实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可能属于古代。就象高尔基评价谢盖宁那样,我要么是来得太早了,要么就是来得实在太迟了。
但是,无论早迟,我还是来了。于是我开始观察这座桥,这是一座很长的桥,全部用青石砌成,在漫长的岁月中,江水和雨水不停的冲刷着它,使整个桥的颜色显得灰暗而陈旧,这是一座饱经沧桑的桥,就象一个已经永远地失去了青春光泽的中年妇人。然而,这妇人是美丽的。早晨的江面上是有雾的,一会儿象炊烟、一会儿象棉絮一样的雾气从江面升起落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桥身,原来,江水就是这妇人的情人。这是一个无情的情人,流水本无情,在拥抱亲吻过她之后,就毫不迟疑地奔流而去。于是,在我的眼里,这桥变得空灵起来,犹抱瑟琶半遮面的她,似乎在哀怨地向我诉说着那些深埋心底的遥远的往事······真的,人与桥一样,没有一定的岁月沉淀就毫无味道,所谓未经长夜痛哭者,不可语人生。我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我面前的桥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大桥,那会有什么美感?
走上桥,桥面是拱形的,我想,可能以前多有江水暴涨的情况,所以建成拱形,利于避洪。桥中间建有一间亭子,这是十分少见的。这让我想起曾经流行的小说《廊桥遗梦》,其实,廊桥并不是北美独有,在我们黔东南也有,好象各处侗族村寨多有这种建在桥上的房屋,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但在桥中间建亭子却真是十分少见。亭子是木结构的,四围栏杆,上面盖着小青瓦,飞檐,可以避避雨什么的,在现在的我看来实用价值并不大,但却极具美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凭栏远眺,遥想古人也如此这般,“江水流春去欲尽”,猛然惊觉人生不过一梦而已。于是又深畏岁月如刀催人老,不经意间自己已经是三十几岁的人了,人生不可空过!确实是应该做点自己真正想做之事的时候了。这样想着,桥也就过完了。
过完桥就是青龙洞的入口处,一水灵灵的女孩子站在售票窗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谓地灵人杰,这块土地上的女孩子确实有一股灵气。票价是10元人民币,买票进门,登了十数级台阶我们就到了洞中,洞口是有对联的,当时记了一下,但时间长了也就忘了。一进洞就有一块青石的碑记,年代久了,加上洞中潮湿和滴水的原因吧,有很多地方已经不太看得清楚了。于是又往前走,于洞中宛转前行间,突有天光从头顶撒下,原来是个天然的天窗,宛如一面大而圆的镜子,从上面照着我们。路随山转,眼前出现了一个亭子。这又是一个奇特的亭子,说它奇特,是因为它有一半是悬空的,而另一半则好象是镶嵌进岩石洞中,整个建筑十分精巧。亭子是封闭式的,有一个回廊,回廊下面没有任何支点,而是十数丈的悬崖。我在回廊上轻轻地走动然后站着,恍惚觉得整个亭子也在抖动一般,心中暗暗骇惧,却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远处。从半山的悬亭中望出去,是宽广美丽的舞阳河和河边玲珑剔透、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河面上有船在游动,大一点的是游船,小的就是渔船了,雾气尚未散尽,悠然的渔歌中,早晨的舞阳河原来是一幅古老的水墨山水画啊!
与朋友们一起赏画一番,心旷神怡地离开了这第二个可爱的亭子。路随山转,时而洞中,时而洞外,沿途皆绿树掩映,时有不知名的小鸟掠过眼前,或栖于树枝,或翔停空中,宛转轻啼,虽身处城中,却也有些“鸟鸣山更幽”的味道了。
-全文完-
▷ 进入金士渊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