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也许说起来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惹人恨,不管是不合时宜也好惹人恨也罢,但终究问题是存在的,那么还是不妨把问题暴露出来,早一点暴露出来早一点解决,这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话说这农村,现在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老百姓都过着清闲安稳自在的日子,况且也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更是使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是在这繁盛景象下却也存在我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学生身上。
农村学生,上小学一般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般适龄儿童都会背着书包按期完成学业的。到了初中,人数已经减去一半左右。到了高中,那已经是几乎一半的一半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贫穷的根本性。不可否认地,现在农村也许在吃饭问题上不存在什么大问题,但除了吃饭之外的事情那是非要人民币不可的,更何况现在物价“闻风而动”——即公务员政府机关尚未调资那物价已经“嗖嗖嗖”地翻着跟头飞涨,然而农副产品呢,却如老牛拉破车似地半天哼不了几步,加上农业成本的增大,种植农作物几乎没有多少利润,所以这一反差的形成,致使许多农民宁愿把土地荒芜了而出去打工,也不进行深耕细作了。从经济角度来看,由于随着开支的逐步增大,而收入的成分却又极为有限,那么所形成的空缺该怎样来弥补,这也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地,现在在农村已经实现了“医保”“低保”以及减免农民税收等等各项优惠政策。这无疑对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子也殷实了许多。但仔细分析一下,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年一个家庭多了或者是少了几百块钱就意味着是富了或穷了?在一年中多或是少了这几百块钱能够应付得了外面已经飞涨起来的物价幅度吗?所以,依然是贫穷。
第二,思想意识的麻痹性。多年以来在农村所形成的“朝内有人好做官”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着对子女就学的态度。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后台没有靠山没有门路,孩子即使上成了那也是白上了,顶多是多识几个字罢了,况且多识几个字又不能当饭吃又不能脱贫致富。况且这种思想现在显得尤为突出些,不象前些年,前些年孩子上学出来了,不求做官,但可以得到一份职业。但现在是不包分配的,即使孩子上成了不求官了但说不定一份职业也没有。这就便得他们更加肯定了他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前些年辛辛苦苦凭着汗水考上学的,目前靠着薪水养家糊口之流者,和那些没有考上学甚至没有读过几天书就下海或是投机钻营者相比,寒酸了许多,腰也细了几许,这些又成了活生生的教材。“瞧,考上学又咋的,还没有某某混的好”,活生生的教材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着行为。
第三,高学费的无奈性。学费问题在初中乃至高中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尤其是在大学这一关上,往往使一些农村家庭不寒而栗而望而却步。高昂的学费从何而来,即使能付出这高昂的代价,但付出后的结果依然是个未知数,况且这个“未知数”是凶多吉少,他们愿意赌吗?要知道那高昂的代价也许是他们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从牙齿缝省吃俭用省出来的,怎么会忍心一眨眼间打了水漂。再三权衡之下,往往会为了保住血本以防不测的。这是在某些家庭能够支付得起这笔高昂代价的情况下,那么支付不起的呢?那只有动员动用所有的亲戚朋友了,这样的结果是学上了,却落下了一屁股沉重的债务,背着这沉重的债务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那还罢了,但是假如没有任何结果的话,那那一疙瘩的债务也够还上多少年的。当然,现在对“贫困生”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诸如实行的“奖、贷、助、补、减”以及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多项政策等等。但这贷款跟向亲戚朋友借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需要偿还的。不管是那一种形式,总之,面对高昂的学费家长们都会再三思量的。更多时候也只能是无奈地沮丧着。况且他们也不谙于“豪赌”的。
另一方面,对贫困生所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确实解决了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也如有关方面所称:“绝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了学,国家完全有能力让每一名中榜学生上大学。”这是针对已经中榜者所言。而实际上现在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未考之前已经自动放弃了中榜的机会。
第四,宣传的不力性。现在农村学生抑或是学生的家长们有很少知道对贫困学生各项优惠这码事情,有些知道也只是“听说罢了”。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操作,通过那些程序,等等,从而形成一定的盲区。当然假如真是宣传到位的话,对于某些付不起高昂学费的而又确实想让子女“走出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五,舆论的导向性。现在的新闻电视报纸等等方面的舆论中,往往会报道出诸如就业难度失业率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无疑对某些敏感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家长泼了一瓢凉水,一瓢凉水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清醒”了——瞧瞧,那么多人都失业了,那么多人都没有饭碗,等等。于是便风声鹤唳般地收敛起一度“蠢蠢欲动”的心,不再做着望子跳出“农门”的梦。
所以,上面五个方面的原因也便象一道道的“坎”似的横亘在农村学生及其家长的面前,这也使得许多家长在孩子基本上上完小学以后便辍学了。因为上完小学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最多在家里再过度一段时间,便是铺盖卷一卷外出打工了。而到了初中那就更不用说了,孩子正好十六七岁左右,直接不用过度,书包一丢铺盖卷一扛便走人。所以这也是农村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人数锐减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使农村学生跨越这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呢?鄙人认为:
第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穷问题。前一段时间突然听到乡下的一位朋友说,他们那儿正准备修公路,每户每人出资二百元,说是要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这当然是好事情。当我问他修了公路以后做什么?但是他也支支吾吾地没有说出会如何。其实乡下朋友那地方我是隔三岔五地去玩的,那里没有土特产,没有矿山,没有名胜古迹,更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这我就有些纳闷了,难道修公路仅仅是为了并不富裕的老百姓们走的路变得宽敞一些吗?他们走了祖祖辈辈的羊肠小道也没走出个小儿麻痹来,难道这公路一修路一宽就能开着奔驰驱着宝马滴溜溜辗转于名寺古刹的俨然一个财大气粗的富人翁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既然现在公路已经修了,修就修了吧,何不利用这条公路来做做文章动动脑筋,也将这条公路的价值让其发挥到它的极限,不仅仅是为了走路的方便而已。况且这公路是走汽车的,而不是只是为了老百姓所走的路变得宽敞一些,要知道,我们的老百姓是没有私家车的,也买不起的。真正地将心思用在如何带领老百姓走上致富的路,那才是一个合格的地方父母官。
不过说实话,至于如何使老百姓真正脱贫致富,在下只是一介草民罢了,也没有也根本不配在此谈论国计民生问题的。况且这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齐心协力的狠抓着,还有国家相应的政策研究机构等等,所以小民也不用费心了。
第二,如何斩断麻痹的思想意识问题。当然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成就,历史的现实的根源依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而要治这麻痹思想的最好良药——便是实行社会的“公平”,只有完全或是基本上消灭了一定程度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样的话才能够使他们吃到一颗定心丸,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地在意识中会存在着“那是公平竞争的”思想,也不用成天苦口婆心来拨正他们的所谓的麻痹思想的。因为,他们眼睛看到的是人无分三六九等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这还用你多费口舌吗?!
第三,如何解决高学费问题。虽然国家多次强调了学校禁止乱收费等等方面的问题,但高等学校的收费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试想想,一个城里的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都感到吃力,那么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又会如何呢?高校收费依据是:“……。各地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承受能力等情况。”我想,这一标准一般情况下很可能不会以农村的经济水平,农村家庭或个人承受能力来确定吧?既然不是以农村的基本情况为基准,那么何不考虑一下将农村与城市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呢?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城市学生的相同的“学费待遇”,也似乎有点儿不太合理似的。所以,在不降低学费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一下降低农村学生的收费标准,为农村学生创造出更大的就学空间来,这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第四,如何加大宣传力度的问题。其实这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宣传——无非就是多说多讲,但是说的再多讲的再多,至少要使老百姓明白是咋回事,也让老百姓分清是非以及利害关系,只有让他们明白了相应的道理也明了某种行为的得与失,那么他们自会做出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决定来。尤其是我等看到那些十四五岁正当风华的失学少年,心中总不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其实现在从乡到村不乏有专职的宣传员,他们都宣传了些什么?既然宣传工作深入全面的开展着,那——何以还有那么多的失学者?!说白了,宣传就是鼓舞士气,稳定民心罢了。既然每个学生或其家长有了高昂的士气,他们稳稳地把心依附在政府身上,他们会退学或者会让自己的子女失学吗?!可见,这宣传工作还得有待进一步扎实开展,宣传工作者的素质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要仅仅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第五,如何解决舆论的导向问题。至于导向问题,应该对可能会对农村学生或家长产生负面影响的舆论尽量客观公正,多做正面的引导与疏导,不致使学生或其家长产生一定的后顾之忧,甚至是某种恐惧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或其家长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和看法。也就不至于使学生或其家长风声鹤唳般地瑟瑟发颤。
当然,这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一点,还是贫穷问题。只要这贫穷问题一解决,那么其他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如何解决贫穷的问题,其实国家在关于“农村政策”中提出了不少的可行性做法:比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何尝不是解决农村贫穷面貌的良方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在这山水间动一番脑筋,做一些文章,仅凭外出打工的那点儿血汗钱就能脱贫吗?只有使农村真正富有了,我们也才不会再为“贫困生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也再不会为那么多“留守儿童”抹着辛酸的泪,也更不会为游走于城市大街小巷为生活而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做工的少年感到惋惜……。
我想,只有使农村真正地脱离了贫穷,农村的学生也自当不用多说地会走进学堂。而阻拦在他们面前的难以跨越的一道道的“坎”——便自然会被尘封于历史的扉页中!
(说明:此文本人没有进行专项的调查,只是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现象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其间片面及不当处在所难免,望诸位业内人士及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全文完-
▷ 进入古道漫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