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透析《论语》智慧(4.8:不欺...)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7年11月06日 早上8:49评论-0条

8.不欺天,亦不自欺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3],予死于道路乎?”

——《子罕第九》

【简 注】

[1]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jiàn):病情减轻。

[3]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意 译】

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孔子的病情减轻以后知道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让人冒充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让家臣料理丧事,还不如让你们这些学生料理丧事好些啊!而且我即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热热闹闹地安葬,我也不至于会死在路上吧!”

【理 释】

欺人,实则自欺,因为人可欺得一时,却不能欺得一世,一旦真相大白,受损者仍是自己。欺天,更是自欺,因为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来又只按照宇宙的特性均衡一切。

人多以为,手段高明,用心缜密,即可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而且以为,尘世许多机密或隐情,唯因偶然之下的蛛丝马迹,才最终得以暴露。其实不然。一切所能隐藏一时的,非是作案者善于隐藏,而是上天还不想让其暴露。一切所能露出马脚的,非是作案者有所闪失,而是上天决意将其公告于天下。一切所能隐藏至今的,非是世间终有可以隐藏者,而是上天或者尚待时日,或者早已在另一时空或层面,彻底清算。

为什么说欲盖弥彰?因为罪恶一旦犯下,又想千方百计掩藏,即是罪上加罪,更为天理不容。为什么说天日昭昭?因为尘世间的一切人事,包括最细微的心思,都必定在许多时空同时留下痕迹或影像,并为诸多生命所记录。人之所以愚迷,即因不相信天理,不明白因果,不畏惧宿命,不崇尚正道。

【例 述】

东汉杨震官至太尉,通晓诸经,时称“关西孔子”。他有个学生叫王密,因其品学兼优,为人忠厚,便向朝廷举荐他为茂才。王密作了昌邑县令,不忘老师的教诲与举荐之恩,常常思念如何报答。数年后,杨震调任,王密途中迎接,晚上备下黄金厚礼,前往拜谒。杨震说:“假如我收下你的重金,别人知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王密说:“现在是黑夜,只有我知、你知,请老师收下,学生也就心安。”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你是一县之主,一举一动都要做百姓的表率,千万不可欺世盗名!”王密又感动又惭愧,只好谢罪而去。

宋朝晏殊,从小就诚实善良。十五岁那年,因聪明过人,被县令视作神童,推荐给宋真宗。晏殊本可直接由皇上面试,但他执意参加科举会考,他认为只有会考反映出的成绩,才算是真才实学。主考官同意晏殊的要求,让他同三千一百多名举人一起参考。 当考题发下来时,晏殊一看题目刚好是做过的。他拿起毛笔,想了一会儿,就举手对主考官说:“大人,这个题目我在家已经做过了,如果再做一遍,这不就是弄虚作假吗?请您另外给我出个题目。”考官听了,同意给晏殊另外出题。晏殊拿到新题目,反复看看,而后一气呵成。考官大为惊奇,觉得此人文思敏捷,真乃奇才。宋真宗召见晏殊说:“你不仅有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具有诚实不欺的品质。” 

他们的品质的形成,都源于对天理的正信:敬天,所以不妄;知天,所以不伪;自信,所以不虚;少欲,所以坚定。真实地对待人事,即与天道相合。反之,即与天道相悖。前者,天必助其顺畅。后者,天必使其败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论语》藏智慧,有人今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