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试论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点滴南方夜雨

发表于-2007年11月05日 晚上9:37评论-8条

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戏剧、小说,描述的内容最先出现的神话传说、鬼怪、爱情婚姻家庭,历史,后来发展到写关注现实和政治,如戏剧中的南戏是最早的戏曲,其代表作宋代是《琵琶记》,小说是代表作是蒙味时代的《山海经》、魏晋南北朝文言短篇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唐代的传寄,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三言》、《两拍》和《儒林外使》,元未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清朝的短篇小说《柳斋志异》,世情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国文学主题的更替是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民本主义思想、儒道礼仪之书充斥着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但中国反封建文学也没有间断过,如《窦娥冤》、《西厢记》、《红楼梦》等。尽管中国历史上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朝有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未年有黄巾起义、明朝有李自成起义、清朝有太平天国起义,相对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反封建制度的尖锐文章出现较晚(尽管元有《西厢记》、明有《牡丹亭》),不像西方17-19世纪已经轰轰烈烈地反对,直到20世纪初即“五•四运动”才形成一种气势,比西方大概晚了100年左右。中国古代小说最初故事情节发展大概是这样:从线条式到网式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个性单一、类型化、概念化发展到复杂性和多重性。传统的叙事习惯是以时间的顺序、空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来编故事(直线型)。文学必须真实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不仅要反映客观世界,还要反映人的主观世界(心理秘密)。文学作品要透过生活的表面,写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包括人的幻象、意识和梦等真实心灵搏斗的微观世界)的真实、美与丑的真实。新中国解放后,文学功能转向功利性,大多是偏离文学审美功能的政治性文学。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文学才重新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的轨道上。此后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国文学走马观花地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流派进行了尝试,出现许多的新文学现象,如先锋小说、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等。

中国的小说源头号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散文,源于唐朝的志怪小说,真正形成于宋朝的话本小说,明清的小说的源头是宋朝的话本小说。中国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从线条式到网式发展,人物个性也从单一的性格发展到复杂性和多重性。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但虚构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虚构不能漫无边际,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虚构要讲究人物的偶然性,人物出场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情节安排要有悬念,要有张有施,要波澜起伏。一部优秀的小说要讲究文质并重,质即要有思想,要让人看得出这本小说主张什么思想,文即要富有哲理又要语言的轻松或华丽。不管是《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小说故事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现实上加以虚构,想象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的重要手段,分析小说离不开小说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研究其真实性重要看小说的发生时间、地点、故事的发生、人物语言的是否个性化的真实;研究典型既分析作者如何取材的问题,小说不是吃喝拉流都要写进去,而是要经过有所选择要选取;小说推动情节的发展主要有方法有一是故事情节明显,二是通过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靠类似舞台的那种重要刻画人物人物形象为主。前者是指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后者像鲁讯的作品。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来看作者主要表现什么思想。通俗小说是否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发呼情,止于礼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之路是从民间诗(民歌,语序如同叙事一般)到格律诗(近体诗)的过程。唐朝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讲究兴象(景与情的事融合)、风骨和兴寄。民间诗(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汉乐府民歌特点:以歌为主,与音乐有关,纵笔驰骋,无拘无策、语序如同叙事一般)→唐朝的律诗和永明体的出现(意象、风骨、兴寄、声韵)→郭沫若现代自由诗→徐志摩、闻一多的律诗→艾青的无韵自由诗→现代朦胧诗(以主体情感和情绪的流动变化来结构作品、较少直白表露。其艺术先导是由李金发开创,经戴望舒发展的诗歌)。诗歌主要用含蓄、委婉的方法来表现其思想,常用的手法是隐喻,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南朝永明体的律师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凝的语言,讲究炼字炼句,此外还讲究押韵。如唐诗.唐诗完成了对中国人英雄理想(微言大义)的描述,而宋词则还原了中国文人由于儒家规范制约而长期远离的感情世界(思想的解放,主要是儿女情长,到苏轼的以诗为词和辛词以文为词含微言大义的题材)。现代诗歌应侧重意象方面的运用,用隐寓的功能来实现,重点是意象的运用。如艾青太阳和土地的意象、李金发黄昏和衷草的意象。

《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言“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一变.如诗歌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柳词向市井化、通俗化的方向变,而苏轼词与柳词恰好相反。苏轼之变主要体现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苏词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以诗为词“,开了一代“豪放、清旷新的词风”完成了词“从俗到雅”的转变,苏轼词既摆脱了花间词和柳永词的影响,又符合“发乎情,止于礼仪“的儒家之道,苏轼词的出现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相同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词内容题材的扩大,艺术境界的拓展、品格地位的提高。使词类同于诗而又别于诗的一种抒情言志工具。

孟子为“论说文的先祖”.孟子和庄子是先秦时代昂然挺立的两座丰碑,前者是论说文,后者是后世小说之祖。如《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层分析→步步深入首尾呼应)。墨家的“三表法”(引证普通人的的见闻、引证古籍和古代史实、考察运用于现实的政治效果)、法家韩非子的论证法。孟子的论说文刚正不阿、锋芒毕露,和《战国策》语言的博张扬厉,词锋逼人相似。两汉时的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从容不迫)、甲谊的《过秦论》(豪迈雄放,气势磅)扬雄的复古《太玄》、刘向的《淮南鸿烈》(嫦娥月、塞翁失马)。重在用数字讲话,语言的简洁和条理性。先秦的散文取胜之点在于深于哲理,工于取象,故散文的写法无技巧,重在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既哲理),散文无章法,不像诗歌多少句,起转承合、对偶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随意写和发挥,可以纵横九万里,跨越时空的限制。传统散文艺术思维准则(写作思路):物(景)—情(人)—理(意)(形散而神不散)。现代散文的艺术思维准则:追求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

戏剧包括戏曲、话剧和电影剧。戏剧今天仍存在如京剧,京剧从头到尾到是唱。戏曲有戏剧的特点,又有自己自己的特征: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表演是代言体的形式,演员代替故事人物来说话和动作,表现手法以唱曲为主。宋代南戏是中国最早戏曲的样式。代表作《张协状元》。宋南戏,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也叫温洲杂剧,篇幅长。内容题材主要是婚姻家庭情爱为主,一般不涉及其它,这类故事写成痴心女子负汉子的模式。到了元代,南戏有了发展,但不繁荣,这是因为当时文化中心在北方,受到元杂剧的排挤。这也与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九儒十丐”没有出路的原因有关。元的南戏还是以家庭婚姻爱情为主,但不再是负心汉。代表作《琵琶记》。元杂剧,中国戏曲第一个高峰期。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除了睡觉都是在马上,蒙古人不懂汉字,他们也不懂词诗,但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有关。元杂剧的特点:结构上为曲辞(用来唱)、宾白(用来讲)、科范。一般为4折再加上一个楔子(不一定有),最后正名(题目正名,对整个剧本内容进行概括。形式有2句或4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作为题本的剧名。)这就是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每一折由套曲(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组成的形式用来唱)、若于宾白和科白(剧本中对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词都在括号内)组成。元杂剧的角色:旦、未、净(一般男性人物居多)、杂。元杂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未。以正未为主唱的称之为未本。北曲杂剧,篇幅较短.明清时代的传寄是指南戏发展之后形成的,取材与唐传寄有关,用南曲演唱的长篇戏曲作品、文皱皱的杂剧只能一个人唱,传奇和南戏任何角色都能唱。它在南戏的基础上有以下发展。题材范围扩大,不单是家庭婚姻,还写历史兴亡、朝政民生、英雄故事、忠奸斗争,甚至把身边的社会直接表现在传寄中。明清时代的传奇分为两派,一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文彩派(临川派),代表作《牧丹亭》。另一派为沈璟的曲学理论。明杂剧,剧本结构随意伸缩。明未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作家,其作品“临川四梦”(《紫钗记》、《牧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前两梦写情,重心是情场,后二梦是写政,重心是官场)。这四本书都有梦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梦中。王骥德《曲律》,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全面论述戏剧的结构、角色、语言、音律、声腔等基本问题。吕天成《曲品》,明人批评传奇的第一部专著。清代的戏曲。清代以心构的剧的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唱不尽的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戏曲的抒情化大为加强。明未清初以苏洲派为核心,活跃在明未清初的苏洲地区,以李玉为代表,都是平民作者,没有做过什么官,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戏演戏是他们的职业,都是高产的作家,其戏非常适合演出,代表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等。李渔,一生没有做官,写戏维持生活,家生成一个家庭的戏团,演员全都是他的妾,他身兼团长和导演。李渔的戏曲在中国戏曲上独树一帜,以创喜剧为主流,内容上以实际演出为主,不反映现实,也不写重大政治斗争,不反映民间疾苦,主要写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题材容易接近观众,延续了南戏传统的题材。其作品擅长用误会和巧合等方式来造笑话,使人从头到尾都发笑。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两人的爱情象征意义与传统的佳人才子之恋已不同和洪升的《长生殿》,情感的支点,并不在于历史事件与李杨情缘之间错综扭结的那种独特生存状态,而在于其结果,以及这一结果给剧作主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作者生命的日出与日落之间,为经历一个由兴到落,由期待到失望的过程。本书可说是安史之乱史事、情事的大收场。研究现代戏剧应着重分析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等尖锐的矛盾冲突(傻子即看客和疯子的结合),还要侧重它的演出史,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演出地点、不同的剧种对同一剧本不同的阐述和艺术处理。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文学作品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压抑下得到解化。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需要发泄,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不但常冲突,而且与社会的种种约束如道德、宗教、法律、习惯等不相容。所以文学活动(包括美感)给本能冲动和情感自由发泄的机会。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学,我们在理解和评价文学时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如唯政治倾向论,以政治鉴定取代文学欣赏和唯主题思想论等。但理解和评价文学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文学功能一般来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在理解和评价文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认知、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讲艺术的审美功能而无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否则,就要导致远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理解和评价文学时,除了不要忽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外,还应重视研究作品的审美情趣、艺术方法、文体特征、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文化意义、民俗学、宗教文化、创作的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方夜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很有见地的文字!值得一读。

文章评论共[8]个
不懂至理名言的人-评论

文章不错,支持!

  【南方夜雨 回复】:感谢关注! [2007-11-18 16:16:10]at:2007年11月06日 早上8:22

dontbearer-评论

不错!!支持!!!
  【南方夜雨 回复】:感谢支持! [2007-11-18 16:16:52]at:2007年11月06日 早上8:46

素手判官-评论

就文章而言,比精华还精华呢。。
  【南方夜雨 回复】:不胜感谢鼓励!祝好! [2007-11-18 16:17:33]at:2007年11月06日 晚上8:46

梅香如故-评论

网络上发表文学研究和评论方面的文章阅读者甚少,敢于发表大作,足见笔者勇气。佩服!提个建议,大作在仅有篇幅要写出中国文学的脉络,哪怕用“点滴”也是蜻蜓点水,如果分三个专题更好。愚见。
  【南方夜雨 回复】:建议非常恰当,切中要害!感谢鼎立支持! [2007-11-18 16:20:01]
  【南方夜雨 回复】:其实整理中国文学古籍和指点中国文学文学评论名作为数不少,最著名的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心雕龙》,鲁讯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都是整理和评价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扛鼎之作。中国文学渊源流长,人才辈出,要用‘春秋笔法’指点中国文学发展思路和基本发展脉络属实不易——“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指点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并非一朝一夜易事,本文只是作者对中国文学一点感受。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上上网投稿时时间伧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斧正,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呈现新人辈出,中国文学大家出现的局面。下面跟贴:宋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厅堂、朝堂带入了闺房。如柳永的“似凭偎香依盟暖,抱着日高犹睡”。 “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五四”文学高举反封反帝的文学旗帜,以人文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革命文学为中心,反神权、夫权、族权、政权,呼唤民主与自由,是中国现代文学永恒的主题。兰花柳草婉约内容,男欢女爱,离情别绪,春愁秋恨,婉转妩媚,其代表为花间词派和南唐词人。“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厅堂、朝堂带入了闺房。如柳永的“似凭偎香依盟暖,抱着日高犹睡”。反神权、夫权、族权、政权,呼唤民主与自由,是中国现代文学永恒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关注现代生存困境和心灵的痛楚,如生存空间的狭小、经济收入的低微、生活水平的偏低、教育孩子的麻烦、养家糊口、扶老携幼,反映现实中无法言尽的,深受挤压的现代人生命存在的压抑、盲目、无聊、急躁、焦虑,隐藏着现代中国人面临的种种尴尬现实;另一方面当代文学着眼的焦点在于关注游戏金钱、爱情的欲望,以及关注现实和历史热点、疑点、盲点和影视明星趣事为核心以及婚姻与爱情忠诚与背叛。 

 [2007-11-18 16:33:39]
  【南方夜雨 回复】:《试论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点滴》(略为修正版)
  【梅香如故 回复】:那么在经济改革的后期,有没有注重描写人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思想的迷茫、精神恐慌的作品?就像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伊始,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类似的情况。希望南方能赐教 [2007-11-26 21:25:11]
  【南方夜雨 回复】:与西方国家相比,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心理学的发展虽然相对以前来说有了一定的发展,其落后的原因是可能是受到改革开放前物质极度馈泛的影响,没有物质的支撑,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就相对滞后。 “二战”以后,西方的心理学发展讯速,出现了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国际级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的心理学小说也发展讯猛,西方文学的重点由写实转向心理描写,出现一些心理小说的国际声誉的作家,重要作品当推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和奥地利犹太人作家贝娄在描写心理病症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其代表作《晃来晃去的人》、《洪保的礼物》》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提示了经历“二战”后西方心理上的极度空虚和缺少安全感。而在中国,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和有关描写心理的文学作品大概要落后于西方至少半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文学家更多关注的救国图存的现实小说,根本无暇顾及心理方面的小说,可以说描写心理小说可谓廖廖无几。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后,虽然出现了一些中国式的现代派走马观花地探讨心理的小说,但对心理的描写没有像西方描写心理方面那么轰轰烈烈和深入到骨髓,只是涉及到一些表面的心理描写。应该说在快节奏现代人深受一定挤压的今天,中国当代作品尽管有著名女作家谌容《人到中年》、池莉《烦恼人生》涉及到心理方面的小说,但可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界来说描写心理方面的文学大作尚未出现,心理文学无论在数量的质量来说说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盲点。因此,在一定程度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呼唤关注人心理健康方面等的文学大作的出现。一点个见。

 [2007-11-27 19:48:24]
  【梅香如故 回复】:所以,如果某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表现现代中国人心里的扭曲和精神的困惑,那么这个作家可以在当代中国文学史开一代先河,对吗? [2007-11-27 20:28:00]
  【南方夜雨 回复】:at:2007年11月06日 晚上9:04

梅香如故-评论

在理解和评价文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认知、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讲艺术的审美功能而无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否则,就要导致远离现实的“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理解和评价文学时,除了不要忽视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外,还应重视研究作品的审美情趣、艺术方法、文体特征、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文化意义、民俗学、宗教文化、创作的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
支持!
  【南方夜雨 回复】:感谢鼓励! [2007-11-18 16:20:38]at:2007年11月06日 晚上9:05

沉默点缀感情-评论

论述散文,油哉!!
  【南方夜雨 回复】:感谢关注! [2007-11-18 16:21:29]at:2007年11月07日 凌晨4:02

名道-评论

题目太大了。
  【南方夜雨 回复】:感谢关注! [2007-11-18 16:22:02]at:2007年11月08日 中午1:39

鎏篂無語-评论

杂文往往透露出作者心声和社会心声,很好!问候作者!at:2009年01月06日 晚上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