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夫妻该与父母同住吗?无疑齐鲁电视台开讲930官方网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人性化的复杂问题。这涉及到人性中的深层次,是种内外互动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随着时间、利益和环境以及心态变化而变化。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这样说道: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我想这婚后与父母同住也一样牵涉到家庭的幸福与否。
家庭是一个小家又是一个复杂多元化的组成部分。谁家没个亲戚、邻里、朋友的?上有小、下有老,要想生活的好又幸福,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如今人口的控制也给子女在养老这一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条件好的有条件好的难处,条件不好的也有更难的苦衷。生活总是这样令人们追求无限的遐想和完美,也总让生活中的琐碎而牵绊。
就说我家吧,刚结婚那阵没有房子,自然和父母同住,公婆年纪大和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在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以及经历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别。虽然婆婆是稍难相处刻薄了点,平时做事总要按照她的意愿,如果不合她意就要找我妈妈唠叨个没完。我是挺生气,可一想到老公夹在中间很为难,一边是父母一边是老婆他帮哪个都是又都不是!如果他帮了父母,那我不是自讨苦吃?我便忍了。更何况婆婆一人在文革期间把五个孩子养大成人有多不易!那时候公公是我们县里城关镇的一个镇长,因为右派被关,直到邓小平平反公公也才获得新生。再想想她每天任劳任怨的为我们买菜做饭、整理家务,我还有什么理由去生她的气呢?后来就连我的慢性胃病也是她用碱枣泡黄酒才治好的。与其和她怄气我倒不如学着嘴巴乖点多叫几声妈妈,表扬一下她的厨艺,再看婆婆是再累也觉得开心和幸福。有时候还会和邻里们闲谈,说到儿子和我们妯娌几个都很孝顺时,她的脸上不免洋溢着自豪和欣慰的笑容。其实老公的哥嫂们婚后也是和我们一样住个几年买到套房才搬出去的。
生活中磕磕碰碰也是自然现象,就象上下牙齿磕碰又不小心咬到左右两边的嫩肉,都是受一个大脑神经支配的系统,咬到不痛才怪!这就需要生活中的人们相互去体谅和理解;用宽容、包容的爱心彼此为对方着想。
人的大脑思维太多就会为生活带来困惑。在我们认为搬出去自由的时候,却又想到身边要是有个老人该多好!可以在我们忙的时候帮我照看孩子;出门回来的时候可以看到父母做好的可口饭菜;出差时家里有老人在就不用惦记,心里不知道有多感动。但是父母都年过七十,怎么忍心那么做呀?他们也不愿成为我们的包袱,这是每个做长辈的夙愿。于是我们想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但还是被父母拒绝了。我现在有腰积劳损的病,家务干得少,就只有请钟点工,婆婆总会劝我说:“别心疼那几个钱,命比钱值啊”想想到底是一家人,要不怎么不到大街上管别人的闲事?就算间接性的为她儿子着想,那也不为过。
人都有缺点和优点,生活一样也有利有弊。多想想好处,放宽了想。我就一个妈妈,哪天住我这里,也得靠老公的支持不是?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或着为人子女也或是膝下有儿孙满堂,但道理大同小异。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教育我们: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这观点无疑是告诉我们子女长大后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至于孝顺的方式当然因人而异,毕竟我们是现代人,不是生活在历史,用不着象历史剧《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那样生活得痛苦,但借鉴一下未尝不可,只要我们能把历史和现代最好的留给孩子和未来,那就算老土一点又何乐而不为之?人都会老,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需要亲人和朋友的关怀,脱离了这些情感无异于生活在真空中一样。时间对每个人真是公平的,只要我们能不懈的去努力和为生活拼搏,善良的人们总会有好报。
如果有一天哪个父母把孩子生下来时,因为某种的自私而把孩子抛弃抑或怕带在身边自己没有自由,那么我想他们会后悔的。通常好多人没有意思到这种自由的美是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表,经常是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和弩驾与生活的本质,其实不然,真正的美是智慧的结晶,是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这就是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和谐!
在现实社会中夫妻与父母住在一起的也大有人在,婆媳关系维系好的也多的是;不在一起的也不少,有的是人为、有的是环境、有的是经济等等因素,无论我们和父母住不住在一起,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尽一份孝心,不养儿怎知父母恩。这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没有家的感觉就是孤儿,无论何时何地谁都向往。现在的家或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家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都一样重要,好象大自然的养分。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象我们现在这样爱父母,爱社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脚踏实地,首先我们要学会付出责任,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负些责任。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古国一代代蔓延的传承。
-全文完-
▷ 进入风神秀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