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正上班,无意间朝窗外一瞥,就看见了他。
他身高170厘米左右,三十六七岁年纪,单单瘦瘦的,形容枯槁、目光呆滞。此时,他正由护理员领着,迈着碎步,一路颤颤威威地走过来,鼻涕水、口水直往下流,胸前的衣服弄湿了一大块。经过我窗前的时候,他竟然冲我“嫣然”一笑!而我却没有对他报以微笑,甚至连头也懒得一点。
“他是谁呢?是最近才被寄养进来的吧。”我想。
他就住在颐乐园——这是我们这个福利单位里的院中之院,小巧别致、清新典雅、环境优美,住着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平时老人们要出园,是一定要有家属或工作人员陪同才可以的,而他却可以自由出入。当然,他不是老人,住在这里应该是个特例。
同住一个院子里,不期而遇便是常事。每次见着了我,他还是会像第一次见我那样裂嘴一笑。后来见面的机会多了,再碰到他跟我打招呼,或者冲我一笑的时候,我也渐渐地、勉强地回应一下,人家那样热情地打招呼,我总不能老是拂了人家的好意。从此算是认识了。
有一天,我去颐乐园查房,正遇上在院子里散步的他。他又冲着我点头微笑,还招了一下手,我随意地点了点头,正准备离去。和他站在一起的桂霞主任对我说:“你不认识他?”
我摇了摇头,说:“不认识。”
桂霞主任回过头来,无限惋惜地对他说:“哟,哟!人家刘教授说不认识你呢!”桂霞主任又大声地对我说:“他是杨海呀!原来在绿洲中心当翻译、被称为慈善个体户的那个杨海!”
我疑惑地望着眼前这个脏兮兮的、不修边幅、单单瘦瘦的“傻子”,脑海里迅速搜索着过去的记忆。
终于想起来了!可是,几年前绿洲中心那个热情大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却是任你如何发挥想象,也很难再与眼前这个呆呆傻傻、流着口水的人儿联系在一起!
然而他的确就是杨海。
对于杨海,我知之甚少,脑海里唯一的印象就是,他曾经在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与我院合作创办的“绿洲中心”工作过。偶尔路上碰见,点点头,打个招呼,那应该是有的。不过,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忙,而且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又互不关联,所以同在一个院子里共事多年,也没有机会进行任何层面上的交谈。这么说来,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认识杨海。
就算以前不认识吧,现在认识了,那么关注他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一天,我查完房,就去到了杨海的房间。
杨海住在桂霞主任办公室的隔壁,房间不大,里面配有一个卫生间,靠近正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写字板。房里的摆设也比较简陋: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书桌上整齐地堆放着一些慈善会新发的文件,搁着一台电脑。因尚未联网,加之他目前身体尚有诸多不能自理的地方,所以电脑也很少用。靠床铺的墙上整齐地挂着几套毕挺的西装,有的西装可能有些日子没有穿了,都用塑料袋套着。
第一次与杨海接触,发现他无法言语,交流成了障碍。我亲切地问候他,表达了对他身患疾病的同情,并希望他早日康复等等。他望着我,把我拉到了写字板前,他摸索着从箱子上拿出一支粗大的水性笔,在写字板上歪歪斜斜写下“迪博士”、“陈医师”、“刘医师”、“杨主任”等,然后在上述几个名字下面重重地画上一条杠,一个箭头指过去,最后写上两个字“义诊”。
我当时的心情无以言状:杨海呀,杨海!虽然他还在病中,漫长的身体恢复才刚刚开始,在人们带着关爱、带着同情,来到他的房间看望他的时候,他所关注的,却仍然是他倾注全部精力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我才知道,我太渺小了!他不需要同情!在他的内心里,他又何曾为自己作过打算?
接着,在我们的“交谈”中,他逐渐地用笔,在写字板上表达了他此时完整的思想:他想在一个恰当的时候,邀请迪博士(来自非洲)、陈医生(来自新加坡)、杨主任以及我本人等,组成一个专家组,到贫困地区进行义诊及防治艾滋病的宣传。
我对他说:“去义诊没问题,时间上我可以安排。不过,你可要好好休息,尽快恢复健康啊!这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要尽量训练自己说话。”然而杨海并没有认真地听我,仍然自顾自地在写字板上,不依不饶地向我描绘他下一步、下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思路……
以后有时间我就常去他那里。
我不是他的主治医生,对他疾病的治疗、对他生活的状况,我仍然是极少关怀的。这些方面自有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负责。与他在一起,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与他不断地交流着,谈他的扶贫计划,谈他的防艾宣传,谈他所感兴趣的一切。
终于有一天,桂霞主任帮他安装好了宽带,杨海十分高兴。那天我正好到了他那里,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可以上网了!我真替他感到高兴,我告诉杨海,我也喜欢上网,并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随笔什么的,欢迎他没事的时候随便看看。说着就把我自以为得意的作品打开,让他“欣赏”。谁知杨海并不理会我说的什么,他在一旁拖出键盘,在地址搜索栏里缓慢地打出“慈善个体户杨海”几个字,一点回车键,“刷!刷!刷!”就搜索到了相关文档上万条!把我惊呆了。这时我才知道,站在我面前的这个杨海,原来早已是名声在外!
我拖过一条凳子,挨着杨海坐到电脑桌前,认真地看了几篇有关他的文章。从那随意打开的几篇带图片的文档里,我看到了他那远在湘西的、古朴的老屋;看到了他那白发斑斑、饱经风霜的老母;看到了他所资助过的希望小学、贫困山区;以及他经常涉足探望的麻风村……
杨海从出国留学、回国工作、辞职下海,到献身慈善事业,这一连串的足迹在我的眼前次第展现……直到有一天,他一个人孤独地病倒在家,在过去整整两天后,才被朋友发现送进医院,幸免一死。人虽然被抢救了过来,但恢复却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此时他最大的困难则是中枢性失语,他虽然可以听懂别人说的是什么,却无法用语言来与人们交流,连一个字也说不会!
这有关他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使我无法继续再看下去。杨海呆呆傻傻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暗淡了下去,他那无私无我的光辉形象骤然在我的眼前高大起来。
于是,我决定把杨海的情况告诉我的朋友们。我要告诉他们,追随英雄的足迹不必去远方,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时间,秋水伊人来了,小飞来了,休闲居士来了,一批批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来了。他们虽然步履匆匆,却不断地给杨海带来了问候、带来了关爱,更带来了切实具体的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杨海的健康状况,正稳步地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文章的最后,我想与大家一道,祝愿我们身边的英雄、无私忘我的杨海,早日康复,重返他心爱的慈善事业。
我们祝福他!同时也祝福所有深具善良品格的人们!
-全文完-
▷ 进入悲秋道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