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路过一家冷饮店,店门的左右竟赫然写着“冰贵神速”。因为自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写作的时候,用词总是反复推敲,认真琢磨。见此现象,心中大是不悦,当即向店主指出用词错误,可是那店主不听劝解,怒不可遏地说道:“开冷饮店的人很多,为了不使生意冷清、萧条,不得不改用词语。我开我的店,关你什么事?!”我觉得这人不可理喻,不必多费口舌,只好走开了。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宝库,它是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岂可随心所欲胡改乱用?这家店主必定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否则,就不会为了招揽生意而这么做了。
相关链接: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割据北方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消灭了袁绍部队的主力。不久,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袁熙带领残部,继续与曹操对抗。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率军直捣袁氏老巢冀州(今河北南部),袁尚、袁熙带领少数人马投靠乌桓族单于蹋顿。
乌桓族是居住在辽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东汉末年,乌桓族奴隶主乘汉朝实力衰弱、中原战乱的机会,经常率兵入侵,掠夺财物,并将俘虏带回辽东做奴隶。这是北方地区的一大祸患。
为了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也为了消除乌桓族对北方地区的威胁,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率大军远征辽东。但曹军为进行远征,携带粮草辎重过多,加以隆冬时节天寒地冻,部队行动迟缓。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大军方才到达易州城(今河北易县)。曹操部下的将领中,有人看到前进如此艰难,同时又担心刘备、刘表趁机夺取中原地盘,便主张回师许昌。曹操本人也有些犹豫。
这时,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患病,睡卧在马车上勉强随军前行。曹操前去探望问候他,并请教他下一步应如何行动。郭嘉勉强支撑起身体,对曹操说:
“我认为,您当初下决心远征辽东是非常正确的,决不可轻易改变。袁绍的两个儿子及其残部存在一天,北方就一天不会稳定,因此,不能不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这是其一。过去,袁绍对乌桓族单于蹋顿有恩,蹋顿为报恩会继续支持他的儿子,如果蹋顿与袁尚、袁熙建成牢固的联盟,他们就会卷土重来,我们就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这是其二。鉴于这两个原因,远征辽东是绝对必要的。况且,我军刚刚获得大捷,可以利用这种声势震慑敌人,而天寒地冻、风沙四起的季节不利于作战,乌桓人必然会放松警惕,我军正可以攻其不备,怎么能放弃这种大好时机呢?”
曹操点头答道:“你说的这一番话,正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只是大军行动迟缓,恐怕延误战机,这又如何是好呢?”
郭嘉说道:“出兵进击,贵在神速,这才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如果行动迟缓,敌人得知我军意图后,有充足时间准备迎战,我军就不易取胜了。现在我军行动迟缓的原因,是部队建制过于庞大,携带辎重过多。所以,我建议组织一支精锐的快速部队,日夜兼程,轻装挺进,而让大部队和辎重留在后面节节跟进。这样,精锐部队可以迅速深入敌境,发动突然袭击,又不至于失去方力和辎重的支援,岂不可以两全?”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一支精兵轻装前进,很快到达乌桓族单于蹋顿的驻地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经过白狼山一战,消灭了乌桓人大量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及其多名主要将领,杜绝了乌桓人侵扰北方的祸患。袁尚、袁熙在蹋顿被杀后匆忙东逃,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结果被除数公孙康杀死,将两颗人头献给曹操。于是,称霸一时的袁氏家族也就彻底灭亡了。
但是,曹操凯旋时,帮助他策划这次远征的谋士郭嘉,却因病死于军旅之中了,时年38岁。曹操万分悲痛,下令将郭嘉灵柩运回许昌,并亲自为他主持了安葬祭奠仪式。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原文中,郭嘉所说的第二段话是:“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成语“兵贵神速”即源于此。神速,即特别快的速度。现在人们使用这个成语,有时仍然指用兵,争取时间就是胜利。也有时泛指一切应迅速采取行动的事情。
因此,那家冷饮店的主人用词绝对是不恰当的,胡乱改成语更是不应该。此外还有一些的琴行竟然把“情有独钟”改成“琴有独钟”,眼镜店居然把“精益求精”变成“镜益求镜”等等,这些都是用词不规范、不道德的行为。这些爱耍小聪明的人,做出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使成语的意思与实际不相干,不加思考便用,反而从另一面看出他的愚昧无知。
“提倡规范用词,杜绝胡乱改词。”是作者的呼吁,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旨意所在。
谢谢众位网友留言、评论,谢了。
-全文完-
▷ 进入十堰风云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