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活着必做的47件事》之47: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7年11月01日 上午10:31评论-0条

47.阅读神佛的故事

人说,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说,没有信仰的生命是没有归宿的生命。

信仰通常是对佛、道、神的信仰,信众相信天堂与地狱,也相信主尊教导他们的法理。不管唯物主义及现代科学如何否定有神之论,甚至视宗教为毒害精神的鸦片,谁都不能否定显而易见的事实:每一种正教从产生至今,都有无计其数的信众,坚贞不二;真正的信众都有极高的道德标准,都在努力地修养自身,并且利益大众;每一种正教及其信众,都演绎过许多奇迹,奇迹又都无法从科学的一面来阐释;所有科学不能阐释的生命奥秘,却都能由佛法或基督的教义来说清;科学家与哲学家一旦进入研究的极境,大多走入了宗教。

从另一个角度说,信仰最大的功能或有两个:其一是使人类的道德得以维系,其二是使信众真正找到精神的归宿,甚至功成圆满。那么对信众而言:他一定行善,决不为恶;他一定宁静、祥和,决不轻浮、暴躁;他一定拥有把握了真理与幸福的感觉,决不轻易就感觉到悲观或绝望。

曾经有人描述:一晚我邀请耶稣基督进入我心。他的造访何等奇妙!那是一件戏剧化、牵动情绪的事,却是十分真实。在我生命中有些事发生,他进到我心黑暗之处,点亮了光明。他生起了炉火,驱走了寒冷,他在寂静处打开了音乐,以他自己的仁爱和奇妙的团契,填补了空虚。我从未也绝不会后悔打开心门接纳他。

我对耶稣基督说:“主,我愿将心归你。我要你长居于此,以此作你的家。我的一切皆属你。让我带你到处看看。”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当时政府请一位哲学家到处宣讲无神论,以教化群众放弃宗教信仰。哲学家在台上说:“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当我骂他的时候,他就该震怒万分,借一个霹雳将我撕碎。如果并没有这样的事发生,那就确切地证明:上帝子虚乌有。”

他果然指天大骂,既骂耶和华也骂耶稣,骂得不堪入耳,听众都忍不住捂住耳朵。他说:“现在我骂过了,我就耐心等待十分钟,看上帝是否对我进行惩罚。”他静静地坐下,闭目等待一会儿,再睁眼来说:“你看,什么动静都没有,所以哪里会有什么上帝?”

这时,一个老妇人颤巍巍走上台去,她说:“先生,我只是一个农妇,决无资格同你辩论。可是我有两个问题,不能不向你请教。第一个问题是:我相信上帝,每天都读《圣经》,每天也都祷告或忏悔,因此心情无限愉快;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发现上帝本不存在,《圣经》所言也不是真的,那么你说说,我损失了什么?”哲学家沉默半晌,然后说:“你什么也没有损失。”

农妇又说:“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决不相信上帝和《圣经》,而且对神犯下重罪;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却发现上帝本来就是存在的,《圣经》所言都是真的,而你却必须下地狱了,那么你说说,你会损失些什么?”哲学家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却不是鼓动谁个一定要走入宗教,我主要是说你在百忙之中,不妨读读神佛的故事,或者和神佛的信众坐坐,听他们说说地狱或天堂。无论你相信与否,你都可以换一种思维,从世界的另一面来看人生和命运。

我想你至少会有以下几点收获:其一,你会发现,他们静如止水,俨然置身化外,全与尘世的烟火无关。单是这一种氛围,便足以净化你的杂念,淡化你的欲望;你由此而得清静许多,轻捷许多,就像满身的尘埃,突然被拂拭一遍。

其二,你会听到,得失与因果的关系,全与人情世故相反;常人的行事之道,竟大多与神佛的教导相悖。不得不失,不失不得,所有得到皆意味另一种失去,所有失去皆意味着另一种得到——人却反其道而行,以为弱肉强食,逞强使气,王者以争天下,最是自然不过。一切事情,都有原因;一切原因,也都是前一件事情的结果;因与果之间,循环往复,从来都毫厘不爽——人却多视为偶然,又把责任一古脑儿外推,好像他一旦碰着不顺,即是天大的委屈。

其三,你会悟得,越是心怀终极追求的念头,越是站得高、看得远,越是容易在人世的领域取得不凡的突破。如果识见仅限于常人的识见,仅限于科学的规则,其实已是坐井观天,闭目塞听。只有跳脱开去,才有豁然开朗之喜,亦有顿然了悟之乐。

此一件事情放在最后,于你却最紧切。如果信仰是振救自我的唯一途径,你当然应该首先关注。如果信仰仅仅是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安慰,你也该首先寻得这种安慰与寄托。

跋:我的思路及其他

最初接触这一选题,我就不准备将它写成肤浅而媚俗的读物。我极珍惜我的文字。倘若它不能表达我真实的思想,不能予人以有效的启迪与教益,那么不写也罢。

我是从有生以来的全部阅历与智慧来观照全程人生,进而确定此生非做不可的事情。事情都不指向一件,而是指向一类。即是说,你做好了这一件,其实也就能做好这一类。事情的意义也不仅是临时的、暂短的意义,它必须于一生一世有益,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有益。事情更不悬浮于表面,而是直接关涉习惯、方法与识见,直接针对心灵、天地与命运。

我的文字本可更为通畅一些。但因主题的份量重了,所以言语也就并不见得轻盈。文以载道,文质彬彬,是我行文的一贯原则。

我所期待于读者的,即是和我的文字及思想尽可能地有所沟通。我不是老者,我在三十五岁的年纪来说这些话,我想恰好衔接了上下两代人。也就是说,我们的沟通不会存在多少障碍。我是年轻的,我却从终极的角度来回溯了;我是中年的,我却从青春未泯的英雄情结来励志了——若论特点,如此而已。

我在炎热的七月来写这本书,我得感谢巴丁教授——为使我屏心静气,全神贯注,我远行的车票都由他去订购了。一年来的第四本书,仍是在广厦所写。看来这一方水土,与我颇有针对创造的缘分。

2006年7月20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宗教不是迷信,只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道德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