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介子推的故事谢一民

发表于-2007年10月31日 清晨6:37评论-0条

□介子推的故事

历代统治者都特别强调“以忠孝治天下”,介子推可以说是我国忠孝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在我们夏县至今流传着很多介子推的故事,听我一一道来。

1、割股奉君

献公死后,他的儿子们因争夺王位而酿成内乱,献公的次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当时跟从他的侍臣们,由于连日跋涉逃奔,饥寒交迫,亡的亡、散的散、所剩无几,只有介子推、赵衰、狐偃等侍臣随从护卫着他,始终不离左右。一日逃至羊合(今洪洞县),赤日炎炎,茫茫原野无村无店无人影,逃难的队伍,人困马乏,一个个口干舌燥,饥饿难耐,只得停下歇息。重耳想起往日在宫中尽食山珍海味,而今连粗茶淡饭也无处可求,不由得连声哀叹,泪水涟涟。侍臣们,看到主子重耳如此饥饿、忧愁、痛苦的样子,很是焦急,便在茫茫四野觅求食物和猎物,奔波了半天却一个个空手而归,一无所获。介子推看到被饥饿和劳累折磨得快要昏倒的主子,心里难过,便悄悄避开众人,拿出利刀,在自己身上割了一块肉,然后和众人一道煮成羹汤,双手捧给早巳饿得头脑发昏的重耳。重耳猛然嗅到一股诱人的肉香,不由得睁开双眼,啊,好香的肉汤呀!他顾不得多问,端过就喝,喝完后面呈喜色,满足地一抹嘴,口里连连称道:“好香,好香的野味呀,这是哪一位爱卿猎来的?”侍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被介子推的忠心感动得流了泪,遂把目光一齐聚向介子推。重耳随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发现介子推面色苍白,下衣滴血,一下子明白了。他扑过去抱住介子推,感激地连声呼道:“介爱卿,来日内乱平息后,一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2、忠义殉国

晋文公回晋都新田继承王位后,大宴群臣,拿出珍宝和官位封赏随他避难的侍臣随从,可在受赏的人中,晋文公却忘记了有恩于他的介子推。赵衰、狐偃等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到晋文公如此不公,便在门上挂起书帛,写道:“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同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号于中野。”晋文公看到书帛后,顿然想起了介子推,他后悔不迭地叹道:“我何以忘了介爱卿呢?罪过呀,罪过!”便立即下令速请介子推。但此时的介子推,由于看到晋文公初登王位而残害人命,再加之看到一些曾跟从过晋文公的同僚争官争功,深感厌恶。想官场暗淡,昏君可恼,便悄悄地伴着老母隐居到风景秀丽的绵山,过着平淡的生活。晋文公派了好多人请他,他都不回去,只吩咐大臣赵衰转话晋文公,要他“和睦待人,不忘根本,同心协力,图强社稷。”晋文公听后更感动得涕泪双流,便亲往绵山去请介子推爱卿。介子推闻讯避而不见,带着老母隐居到更深的地方去了。晋文公见请不回介子推,便生一计,对手下人说:“把山上的草木,焚烧三面,留一面出口,逼他下山。”但是,熊熊烈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直到大火熄灭,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相抱而亡。晋文公看到这副惨景,失声哭诔,追悔莫及。为了感念介子推的救命之恩晋文公特封绵山为“介山”,追封为洁惠侯,在山下立介侯祠封祠田;口谕“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以祭祀介子推。

3、足下,足下……

介子推忠义殉国后,一直是晋文公一块心病,时不时地想起,每当在理政的关键时刻或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介子推,就命人到山上锯了一段被烧焦的柳木给自己做了一双木屐,并常常对它长叹道:“足下、足下、子推足下……”这就成了史书上常常见到的“足下……”一词的来源,这也成了后来人们在交往中的一句常常用的口头语。

4、“思烟台”泪

话说,晋文公下令焚林后,介子推母子并没有选择逃生,而是母子相抱在一个大柳树下,决心一死抗争,以唤醒文公能做一个清明的国君。这时,烈火中,浓烟下,突然有百鸦绕烟而惨噪,都围在介子推母子周围,试图用小小的躯体挡住浓浓的烈焰,结果和介子推母子一起惨死在柳树下,时人无不惊愕感动痛心。过后,人们就自发地在此筑起一高台,起名叫“思烟台”,纪念这些义鸦。至今,此台尚存。

5、“清明柳”祭

话说,介子推忠义殉国后的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因思念介子推,就一人上山,慢慢走向当年烧死介子推的地方。远远望去,竟发现当年烧焦的柳树,竟没有死,而长成三丈多高,树冠如伞,枝繁叶茂,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绿荫盖地面足足有一亩大,实为奇观。晋文公触景生情,想起当年介子推对他的肺腑之言:“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便给这柳树起名“清明柳。”回朝后,他把“清明柳”的事讲给文武大臣们听,希望都向介子推那样忠于国君,忠于国家,清明理政。

6、文公朝靴

晋文公主持朝政后,由于常想着当年介子推对他的肺腑之言:“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因此,兢兢业业理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力日盛。后来,晋文公年事已高,想到不能再去“陪介”村的介君殿了,但又常常想去,那么怎么办呢?由于低着头在想,看到自己的朝靴后就有了想法,急忙脱下,派大臣恩赐给介君殿,以示他也陪伴在介子推身边。

7、赐名“陪介”

介子推的墓地在梁家庄、仁义庄、杏花村的附近。晋文公主持朝政后,为纪念介子推,就把梁家庄、仁义庄、杏花庄三个村庄合成一个村,赐名叫“陪介”村,意思是让这三个村陪伴着介子推墓地。后人取“陪”谐音,把“陪”又改“裴”,这就是裴介村的由来。

8、十一古会

话说,介子推的后裔为弘扬其先祖的显贵,便在村里兴建介君殿,并在介子推生日(十月初一),大举祭祀盛典。祭祀初时,晋国王臣,龙车凤辇;天下介氏族人,车水马龙,云集于此,在介君殿前焚香拜祭,乞福求吉。自此之后,每年十月初一日祭祀介子推生日期间,陪介村的人像逢会一样,促使这里的人们为来客提供食宿服务,相应地促进物资交换的形成,这就形成了裴介村每年十月初一古会,从那时起直到今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谢一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