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国学盛宴:迟迟不散的经典大餐海子二

发表于-2007年10月31日 凌晨2:11评论-10条

一场关于国学的经典盛宴久久不肯散去,昨日,于丹不是“硬要”而是应邀来肥,期与我进行一场心得交流,未果,怏怏离去。据路透社透露,彼时人山人海场面壮观……

我该说些什么?有的有的,有话说。请大家坐好——国学经典哦?开玩笑?!

在最近的一些杂文随感中,都或隐或现地提到了一个现象:对于经典的解读。我很高兴,因为在杂文作家的眼里毕竟容不得沙子,分得真伪识得利弊。

我的看法是:经典的可悲之处不在于被冷漠,恰恰是过分的喧哗可能导致的误会。如同我们不了解的人和事,不置可否即保留着最低限度的尊重;而随意的评价无异于亵渎。拿我来说,四书五经我一本没读过,我怕我读不懂。也像我小时候吃东西,总喜欢把最好吃的放在最后。可是看见那么多人以为听了几堂讲座、看了几本《心得》就自我感觉自己“经典”了,我有点不服气。因为我总怀疑:真正的经典就如此下里巴人?

一个常识是,民族要长久独立自强,文化的传承不能断。而传承的主体是一批当代的文化精英,载体便是经典的人物和作品。如果某些“国学辣妹”们以精英的姿态出现,支解经典人物或借经典之名大谈个人感受,那么这些未必是经典的“经”在大众之间传来传去的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一句话还说不清楚。我想象的“当代文化精英”们至少是应该在现实生存和理想状态间寻找、在思考理想人格和政治秩序中呐喊,通过他们,让那些在经典中的正确答案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精神皈依和信仰指向。而不是任取几块鸡肋肉骨头熬成汤,叫我们吃了上顿再不见下顿,叫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得道成仙。

持久以来,在貌似集体狂欢的国学盛宴中,请大家谨持态度,对于属于我们民族文化中那些太经典的东西,只可欣赏不可触摸,要保留彼此的尊严。这份尊严也像每个人的尊严一样,你固守它,也许它仍然一文不值(因为它无法估量);你轻视它,它就注定不值一文,同时你也将一塌糊涂。也如“担当”,必定身心憔悴;但你无意担当的话,快乐幸福、价值成就你一样也不会拥有。这就叫辨证法。

经典的作品和人物就是我们历史的记忆。那些人和事在人们心中直接投影出来的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已经固化为一种相对简单稳定并共同认知的模式了,现在突然再作他解,容易让我们的思维找不到方向。不好。

我所说的那种不尊重,还包括断章取义,避重就轻,浅尝辙止乃至于想当然。比如,孔子与庄子,入世与出世,担当与规避、群体的和谐与个人的逍遥,显然孔子是理想的,理想虽好却难以实现,常常头破血流。因为孔子没有让仁义笼罩天下,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作乱狼烟战事。随后的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也大多以孔孟之道为核心,仁、义、礼,王道乐土、君轻民重并没有成为人民的护身符,语录成了鱼肉人民的理论支撑,一句“夫子如是说……”便成了最高原则。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悲观似乎一直反倒是很安全的,但是麻木与冷眼不用说一定不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方式。那么庄子果真就因为悲观而那么逍遥吗?不!一篇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以为是对庄子比较严肃合理的认识。庄子是无为而有为,甚至超越了人们的有为。在中国的人文坐标上,庄子是黑暗的中国历史上“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庄子看死无情而坚强,实际是多情而脆弱的。不过,他对那极端荒谬黑暗的社会采取的是更加极端的对抗:“更无赖、更无理、更无情、更无聊、更无正义、更无逻辑、更无方向、更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鲍鹏山)。清代学者胡文英这样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国学不是几句台词、三两段子,诸子百家在任何时候看都是一种人生、处世、哲学、政治态度,也不是单一的主观思想,中国的文化发展到彼时是注定要百家争鸣的。哪一种思想、哪一种逻辑、哪一种态度更适合当下,怕不能一言乾坤,厚此薄彼的只是我们自己的体悟。对与错也是个人的事情了。但是,还是不要姿态过高地宣扬自我的感受吧。因为我总觉得,一味地拔高孔子或贴近庄子,不是洋腔怪调标榜自己就是阴死洋活地故作潇洒;还有更可怕的就是:粉饰太平别有用心。

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我读经典》中说到“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孔子讲仁,孟子仗义,墨子行侠一腔热血救助苦难,韩非呢?一双冷眼直面人生,读老子,可以辨证地看待人生,读庄子能领悟出生活不仅仅是苦难的,同时也能是充满美学艺术的……我推崇易中天而抵制于丹,正是因为易中天的根始终在传统中,于丹则是随心所欲以自己的感受在注释着经典,带着值得商榷的态度和伤痕累累的观点传播着。易中天只是在语言上的接近戏谑,实质逻辑上并不离谱;而于丹的浮华空洞接近传销模式的演讲具有深刻的颠覆痕迹。有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于丹的心得里,没有孔子、庄子,尤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解构,没有架构的”。我是较早地反对“于丹现象”的(注意我的用词和发音),主要也就是针对那种师仪天下的姿态和整个现象中的那种商业运作以及人手一册的政治危潜机感到不安。文化是一种状态,文明是一种手段。文化是向上的,文明向下。如果文化失去了向心灵、天空的仰望而转向四周的青菜萝卜,这文化立刻就会变得庸俗不堪。

此时我想到并提出一个问题:精神纲领的孔孟之道没有使中国走向世界前列,没有使国民的思想觉悟跟进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众所周知的庄子徘徊矛盾,对自己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几乎无路可走了……那么现在,我们又来重温孔孟老庄,是不是很可笑?很可悲?这里面折射出来的某些情绪是不是很有些不妥?

当然这么说,不是贬低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位。我一直以为,诸子百家不是文学经典而是思想经典。仅仅从文学层面学习是不够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我们似乎就是在讨论文学上的诸子,这是遗憾的。我们需要努力,让诸子百家,这中华民族经典中的经典更加赋予文化性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上。

好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专家们、学者们,还有众多看热闹的油条粉丝们,不早了,还有很多该干的事情等着我们呢,或者,让我们投身到2008年的那个影响世界的国际事务中去吧!别忘了:要全心全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海子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好文字,值得玩味。

文章评论共[10]个
dontbearer-评论

学习了,at:2007年10月31日 早上8:20

残梦无痕-评论

写的好,学习了,真正的经典是精神的传承。问好。at:2007年10月31日 早上8:50

东方小白-评论

因为是精华,作为编辑,建议在点评时多点评语,而不是三言二语打发了作者。
  【康桥云彩 回复】:说得好! 是对作者负责 也让人知道精的理由 一个好观点不一定是一篇好文 大家可能更想学习一好的写作手法 而不仅是接受或争论某个观点 一个观点 一句话抛出 足矣 
(有感于某些精华) [2007-10-31 11:44:31]at:2007年10月31日 早上8:54

若哥哥-评论

读人,读人生的人,都闭门造车,对人和人所生活的社会究竟了解多少呢?呵呵.at:2007年10月31日 中午1:16

冰止乙醚-评论

关于思想与文学的分类之观点,很让人动心。谢谢,问好at:2007年10月31日 中午2:07

紫苈儿-评论

苈儿赏过,问好!at:2007年10月31日 下午3:25

谢一民-评论

天地玄黄,神秘莫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学习了!at:2007年10月31日 下午3:26

小萍-评论

深刻,反思!at:2007年10月31日 下午6:33

蜃楼幻相-评论

在校时听过易中天讲座,有幸作为院报记者也采访过他,感觉,平易近人,言语风趣,戏谑之中不乏智慧,确有大师风范。至于于丹,耳闻甚多,大作却未看过,一来如作者所言不喜人对经典的随意解读,二来“现象”场面太大,气势凌人让人丧失了交流的兴趣。一个人想师仪天下,又如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人的思想统治了所有思想,岂不是国学经典的悲哀!at:2007年10月31日 晚上10:45

爱也尼-评论

世界上的伟人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超时空的,孔子也是如此。今天我国出现的国学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正常的。而这种不正常,是上个世纪两次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及其产生的恶劣后果引起的,是否定之否定,这又是正常的了。华夏民族己经有好几代人远离了自已的老祖宗,现在回归传统文化,对代表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国学从新开始学习和研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不要成为一时之“热”。我赞同你的一个观点,在代表传统文化的文化经典面前,不要不懂装懂,庸俗化和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态度都是错误的。at:2007年10月31日 晚上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