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锦上添花的“梦”南香余

发表于-2007年10月30日 晚上9:54评论-1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同人们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成功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借助“梦”来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举例略说如下:

一、梦能凹现事物的特征,营造审美氛围。

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几句: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水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呀,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这里,为了写出桂林山水之美,作者避开了人们常用的具体描写和实物作比喻的手法,以写梦幻之美来独辟蹊径,字里行间充满了浪漫、迷人的情调,营造出一种使人觉得新颖的又亲切的审美氛围。

又如鲁彦的散文《听潮》中写海睡觉时: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懒惰的眼脸,也象要睡了。”

这些话从侧面渲染了大海的梦境,既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幽静,又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的审美氛围。

二、梦可以揭示文章主题,突出文章中心。

如王周生《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尾处,当孩子问:“那我昨天晚上怎么还梦见阿婆了呢?”时,作者写道:

“我想跟他说梦的原理,我想跟他所人死了就不能复生;可是我什么也没说,……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象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了。这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一颗心……”

这里,作者借回答孩子的“梦”来抒写对人生的感悟,既耐人寻味,又揭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密》中“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为蜜蜂那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精神所感动,是积蓄已久的感情的喷发。看似突凸,实际则为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梦可以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主题。

如鲁迅《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中有一个情节:阿q宣传革命后,飘飘然回到了土谷祠,躺在那里作他的黄粱美梦,内容之一便是“讨老婆”: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皱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辩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娘子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了。”

这段文字对阿q的革命目的作了解释。结合原作,我们就可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阿q的社会地位极低,他人格和精神上忍受着种种屈辱和不幸,心理已经变态,连娶妻生子的念头都被压抑在梦中,在梦中得以满足。这一“梦”,不但写出了阿q变态的性格心理,还揭示了封建势力摧残人性的反动本质。

四、梦暗示人生经历。

《红楼梦》第五回用贾宝玉的一“梦”将书中不少人物的一生经历或命运进行了暗示。无独有偶,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桃树》也将“我”的人生经历与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巧妙地融入梦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于是,这个童年的“梦”始终缭绕着他,伴随着他成长。当小桃数“一个春天长出两尺来高”时,“我十分高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的。”当他走出大山饱览人间的沧桑又回到老家,看见“可怜的小桃数”时,“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莫不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么?”字里行间参透着对人生的感悟。结尾反复地描写在风雨中顽强挣扎的小桃树,以“我还叫你是我梦的精灵,对吗?”收束全文,给人以无限哲理的启迪。这样,作者以“梦”为线给小桃树的经历和“我”的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物我交融,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潜意识心理的自我表现,它反映的是人们“被压抑的满足”。很多作家对“梦”的成功描写与运用,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这给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南香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梦是文章的升华,梦是美好的,于是文章中有梦,让人感觉,文章中也存在美好。

文章评论共[1]个
南香余-评论

古代的很多作家都把梦写进小说里边,我们不觉得梦境里也有快乐吗?问候朋友!at:2007年10月31日 下午4:10